张良吧 关注:16,228贴子:239,904

【文献+吐槽】由李贽《史纲评要》发现狂人眼中的留侯张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占坑,缓慢更新。
1.本帖材料引述自李贽《史纲评要》(中华书局1974年版)。
2.由于原书是繁体竖排,除李贽所作注(仍然用【】表示)外,还有李贽对一些内容的圈点,本帖中为了方便,圈号用{}代替,点号用「」表示。其余标点沿用原书(所以没有引号啥的)。
3.张良的相关内容在《史纲评要》卷五《汉纪》的《太祖高皇帝》部分。因为《汉纪》特别长,里面《太祖高皇帝》也很长,基本上整个楚汉时期很多人物故事都被包含在这里面了,【所以,我只搬和子房有关的且有李贽评论的部分哈】(高亮一下),其余的大家自己去翻着看哈,照例在内容更新完毕后会放上资源链接。
4.此帖尽量轻松活泼一点,楼主OS会多一点,欢迎大家一起吐槽。手打难免会有错漏,请大家见谅!


IP属地:上海1楼2017-07-20 17:14回复
    在本帖开更之前,为了帮助大家适应一下李贽的节奏,我要先说明一下。李贽这个人算是很犀利毒舌系的(用“严厉”形容可能更恰当),但他也不是非常刻薄之人。比如沛公要项羽分他一杯羹那里,李贽评了一句“非人”,但后面马上又写:“此际宜用何法,仲尼处此,作何计较,商之”。所以李贽和一些道学家给人感觉还是非常不同的。他快人快语,书中常出现“放屁”之类的批注,对许多人物既痛骂,又爱惜,读来十分有趣。另外,这个人呢,还比较自恋(大雾),素来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知名狂人。之前看他评论人物事件总是战战兢兢(其实是吃瓜群众占座围观系列),好在张良没有太多地方被他诟病(男神果然还是很完美的2333),而且虽然楚汉众多人物都被集结在同一篇章之中,但子房所占篇幅并不少,且评价不可谓不高哦,所以之前我会在吧里水塘感叹,李贽这样也算真爱了吧(李贽大大冷漠脸)。好了,今天就更新到这里,我们下次见~【顶锅盖逃走】


    IP属地:上海2楼2017-07-20 17:17
    收起回复
      (背景:沛公入关中,看见宫室、重宝、妇女走不动道。)
      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对病。】沛公何用焉。愿急还灞上。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对病。】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哙言。沛公乃还军灞上。
      楼主os:此处李贽连批两个“对病”,一是为樊哙之言,一是为张良之言。我个人觉得这里有两个层次,也展现出了张良的谏言更容易奏效的原因。樊哙所说的“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是大的道理,是对亡秦之失的反思,是切中要害的。但张良的谏言不仅对亡秦之病,同时也对沛公之病。这是两句对病之言之间最大的差别。樊哙之言可以理解为,秦朝这样做,所以他亡了,你用这些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干嘛呢。但张良的话其实更一针见血——你这样做,你就会变成下一个亡秦。不得不说,其实张良一直很会“吓”刘邦(画风是不是突然变得有点怪),子房谏言的时候常常先放一个重磅炸弹再慢条斯理给你分析,比如鸿门宴前夜上来就问你搞得定项羽不,阻封六国时说这样做你还搞什么搞,直接玩完呗,急封雍齿那里上来就说这你都不知道,他们在造反啊……张良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


      IP属地:上海7楼2017-07-21 21:34
      回复
        (背景:鸿门宴前夜项伯跑来找张良。)
        羽季父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夜驰告良。欲呼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因固要项伯入见沛公。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好计。】
        楼主os: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计个数,后面李贽大大会经常评论“好计”二字的。其实我一直在期待他批一个“绝妙好计”。此处计策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建立统一战线,即使是对立阵营的人,也是可以团结的。


        IP属地:上海8楼2017-07-21 22:15
        收起回复
          (背景:鸿门宴善后。)
          留良谢羽。因以白璧一双献羽。{玉斗一双与增。}【好计。】羽受璧。增拔剑撞破玉斗曰。唉。竖子不足与谋。【草草。】夺将军天下者。必沛公也。
          楼主os:第一次看李贽将“玉斗一双与增”评为好计时,其实有点懵,觉得张良善后工作虽然做得不错,但还不至于到看作一好计的地步。但细细思量之后,真真应证了“细思极恐”一词。“玉斗一双与增”不仅具有善后时的安抚意味,同时也为项羽、范增二人之间埋下了一粒猜疑的种子(这一点,李贽在评论其后陈平用离间计时会补充点评)。你单看这个举动,其实无可厚非。范增是楚军中受人尊敬的长者,沛公这边有所表示好像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多想几步,似乎又会觉得有那么一丝不太自然。按怀王当初的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和范增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这时,刘邦与项羽之间基本是平级关系(反正不是项羽下级)。项羽杀宋义后,代为上将军。我们这里先不管怀王认不认同这个人事变动,总之项羽似乎是高了刘邦一级(这与项羽分封后项羽做大王其他人做小王的状况吻合)。但是,范增的身份是没有明确提升的,即使以两个国家的角度去看,范增的级别其实一直低于刘邦。《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王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因此,璧通常被用以象征天,且璧通常被作为礼器使用。张良献白璧给项王其实遵循的是国事礼节,就是我作为你的臣属给你进献白璧聊表我的忠诚。但斗作为酒器是一种常用器,张良献斗给范增是一种一般性的馈赠,且此时张良是代表沛公馈赠范增。刘邦此时级别其实高于范增,但是却不得不“讨好”范增。项羽当然明白刘邦讨好范增是出于保命,但这留下了一个怀疑的种子——天知道刘邦下一次会不会为了活命或者别的什么事情讨好范增,而范增是不是一定就会再次拔剑撞破玉斗呢?李贽评价范增的回应给了“草草”二字,显然对范增的“还击”不太满意。细看“草草”二字充斥在李贽对范增各种行为的点评之中,最终见证了范增一生潦草的收场。


          IP属地:上海13楼2017-07-22 23:29
          收起回复
            更正:《周礼》那里是“以青珪礼东方”。因为我是在别的软件里码字然后贴过来,可能有点变形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7-22 23:43
            收起回复
              想了想还是说明一下,我的os部分并不是我基于《史记》在发散联想,而是基于李贽的评论所作的推测(而李贽也不是直接在对《史记》进行批注),毕竟标题是“发现狂人眼中的留侯张良”,简单来说我是在思考为什么李贽要下这样的评论,这样的评论有什么道理等等。史评不可避免有强烈主观色彩,就像《史记》很多地方也有太史公的感情色彩在其中,这些东西既可能成为这些书籍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但反过来也可能成为它的弱点,大家可以去粗取精,辩证看待。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7-23 16:44
              回复
                (背景:沛公被封汉王后,准备往汉中进发。)
                项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之国。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
                【为韩。亦为汉。】
                楼主os:“火烧栈道”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历来有很多人对张良的这个做法的动机有争议。我在知乎或者其他地方不止一次看到过一种论调,就是觉得张良提出“烧栈道”也许就是打算让刘邦老死在那,根本没想过刘邦会还定三秦。首先,我个人是不太认同这个看法的,要是当真如此就对不起李贽“亦为汉”的评价了(变成了“坑汉”2333)。不认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汉之际,汉中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道路其实不止一条,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这里面最便捷的其实是子午道,最远那个祁山道就不谈了,这些可以在历史地图集查到)。只烧一条栈道绝对不足以把刘邦老死在那出不来。而且如果当时真的烧的是褒斜道,其实对汉王来说损失真的不大。2.张良提议所烧的栈道很有可能是子午道而不是褒斜道。这一点详细的论证可以参看辛德勇先生的《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辛德勇先生认为“送至褒中”的“褒中”是“蚀中”的讹误(蚀中是子午道附近的地名)。结合前面说子午道最为便捷,其实汉王赴任走子午道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同样的,一条道的损失绝对不足以困死汉军。烧掉所过的好处是,让章邯等人意识到从汉中反扑回关中咸阳一带的最快捷的一条通路暂时中断,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敌人放松警惕(注意,是一定程度,这里涉及到韩信出关中的作战方案奏效的原因分析,如果分析下去就会变成讨论韩信,所以在此不多讲),也能防止章邯等人对汉中等地快速打击。所以张良此计当得起“为汉”二字。当然,李贽也许不觉得烧的是子午道,但此举“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接下来要说楼主比较想不明白的,就是“为韩”这句点评。这句话属于段后评论。所以也许不是纯为圈点部分所作(但李贽前面也有蛮多段后评就是为段末圈点所作所以……),提供几种拙见,欢迎大家补充。第一种猜测呢,觉得李贽“为韩”二字是为张良辞汉归韩的行为所作的注解,李贽在《藏书》中就评价张良为忠诚大臣,此处有这样的评价合情合理。第二种可能要大胆一点,要联系韩国的地界分析。秦灭六国,最先遭殃的就是韩国,虽然韩国积贫积弱,但是地理位置似乎还真算得上是个必争之地,不然汉统一天下后,刘邦也不会因为这个把韩王信改封到晋阳(后来韩王信又跑到马邑)。张良提出这个建议时,如果我没记错项羽应该还没把韩王成扣着不让走(事实上我个人觉得他扣韩王成的原因不光是张良这个人帮刘邦的问题,还可能也和不想让可能跟刘邦一党的人握有韩地有关,毕竟韩地西面就是秦地),张良也许认为能通过烧栈道缓解韩国面临的政治军事压力。当然,不是说来自汉军这边的压力,而是项羽这边的压力,因为项羽是可以以防务需要为由占韩国地盘的。不过没想到的是,后来项羽根本就没让韩王成就国,这样从事实上来讲,项羽其实已经可以横行于韩国领土之上了。我个人觉得第二种猜测未必合乎李贽之意,但是既然谈到这个问题了,就把我这不太成熟的想法也附带说了出来23333


                IP属地:上海17楼2017-07-23 20:32
                收起回复
                  (背景:紧接上面的那一段,中间仅有空行。)
                  西楚杀韩王成。张良复归汉。
                  【为汉驱一好军师。好懵懂。】
                  楼主os:终于到了这个非常经典的段落,相信大家之前在很多书里面也读到过。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评论项羽,但因为和子房相关,毕竟也算盖章了子房是个“好军师”,所以还是搬运了。有人可能会困惑李贽的用词为什么有点“萌”,其实和项羽在李贽心中的形象有关。李贽认为项羽是“真忠厚之人”,“真有心肠人”。他从项羽鸿门宴在范增的各种“激”之下仍不杀刘邦,甚至是项羽在咸阳的大肆破坏的行为认定项羽是一个爱恨分明的性情中人,但他也看清了这样的人缺乏政治乃至军事战略远见,不是帝王之材。他评项羽不肯都关中为“蠢”,并用“乌江知之”为“(羽)又心思东归”作注解。其实,李贽还是挺为项羽乌江自刎抱憾的,所以这里他用“懵懂”二字,大概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IP属地:上海18楼2017-07-23 21:00
                  收起回复
                    (背景:张良离开彭城,汉王还定三秦。)
                    张良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之。}【好计。】羽以故无西意。而北击齐。
                    楼主os:李贽此处圈点十分在理。其实项羽未必是真情实意地相信了“(汉王)如约即止”,实在有可能是因为在当时齐、梁两地在项羽眼中更加紧要,项羽对两面开战一向是比较谨慎的(广武对峙期间是不得已才面对两条战线而且吃了亏),必然要有所抉择。让项羽在“先解决哪边”的这个问题上做出击齐决定的因素绝对是多方面的,但张良“遗书”的行为可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它的作用不是在于让项羽相信刘邦不会东进,而是让项羽相信齐地出现的问题比关中更加严峻,更需要快点解决。而“齐梁反书”作为一个重磅炸弹在张良的这次行动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一个谜题,就是张良是如何得到它的,有人为了规避这个问题会说张良并不是直接把齐梁串通谋反的书信给项羽,而是把自己写了齐梁造反消息的书信给了项羽,可是这样仍然有一个谜题,那就是在信息传播迟缓的年代,张良是如何得到这则消息的。我不得不据此猜想,张良其实具有强大的人脉网(这个网是囊括朝野的,以后会在商山四皓的部分继续聊)以及相当的情报搜集能力(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都知道子房年轻时是干啥的),并且他的情报搜集也许是有系统存在的。很多人对项羽如此无条件地“相信了”张良留书的内容表示诧异,其实不必。因为如果张良留下的反书是货真价实的,项羽采取其后的行动其实是合理的,这不会因为项羽信不信任张良而改变。更何况张良并不是一留书就能马上坐火箭投奔汉王,这中间其实有一个时间差,我甚至怀疑张良其实是以正大光明的方式离开彭城的。因为虽然项羽不曾让韩王成就国,但韩王成死后,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是就国了的(后来韩王信应该与他交过手),张良极有可能在此时仍在行使韩国司徒的职权,也有可能凭借这一身份离开彭城“就国”(但他离开了彭城之后去哪就不好控制了2333),所以张良在离开彭城之时,极有可能并没有与项羽闹翻(至少是明面上)。可惜项羽忘记了子房是一个会掏出小本本记仇并且报复手段极其激烈的人(开个玩笑),也低估了张良对他自己心中韩国的忠诚。这种忠诚不是在乎韩国的名是否存在,而是在乎韩国的实质是否还在,所以,他断然不会接受一个韩王为郑昌的韩国。张良留书的这步棋,天下人都看在眼里,你也许明白他的用意,也许不明白,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仍然朝着他预想的方向走,这才是张良的可怕之处。张良善于把握形势,懂得形势最为逼人的道理,这一点在他的许多计谋中都有所体现(如果我还记得的话,之后应该还会讲到这方面)。


                    IP属地:上海21楼2017-07-25 22:16
                    收起回复
                      彭城之战真是一个麻烦的东西啊……(更新的最大阻力)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7-07-28 21:19
                      收起回复
                        (背景:汉王率诸侯联军入主彭城,收其宝货、美人,日置酒高会。)
                        项王闻之。自以精兵三万人至彭城。大破汉军于睢水。汉军挤入睢水者二十万人。水为之不流。楚围汉王三匝。会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窈冥昼晦。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危。】审食其从太公、吕氏间行求汉王。为楚军所获。项王常置军中为质。诸侯复背汉与楚。
                        【良、平何往。寂寂如此。】
                        楼主os:因为彭城之战拖更的楼主又回来了,但即便是回来了,也不能保证更新的东西绝对靠谱,因为太史公实在留下了太多坑,尤其是在地理方面。彭城之战是项羽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对比之下,汉军的这次失败不可不谓狼狈至极。李贽用“危”字形容汉王处境应该说十分恰当。在《史记》中更有记述一则汉王逃难扔孩子的故事更为具体地展示这种生死存亡间的慌乱与决策,这里暂且不表。但我们通过这些大概就能理解李贽在段末发出的感叹是基于怎样一种心情。史家在记录战争事件时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度注重事件而忽略了瞬息万变的军情。我个人认为彭城之战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从战略上说这又是必须走的一步),但败得如此狼狈,其实是由于对楚军进攻方向预判失误造成的(当然邦哥打进彭城有点飘飘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我个人觉得不是主导因素)。李开元在《楚亡》中对项羽从齐地反击彭城的路线进行考证,给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推断。他认为,联军是打算在徐州东北一线迎击楚军,但项羽是走鲁县—胡陵南下夺取萧县切断联军退路与粮道的。再加上联军原本就不是非常稳固的联盟,一打就散也很正常(而且依照汉王还定三秦以及出关中到彭城的分兵策略以及汉军的推进时间,我严重怀疑汉王攻占彭城时所谓的“五十六万”大军不是足数,但这里又要谈很多关于韩信的事情,所以……收)。“良平何往”是李贽发出的疑问,但彭城之战的疑问又岂止是张良、陈平在哪里的问题呢(正如前面所说,我不太认同刘邦彭城之败是纯粹被胜利冲昏头脑所致)。彭城之战时,废丘还没搞定(韩信在不在废丘,如果不在,那在不在彭城),刘邦又是如何从关中急速推进到彭城的?(如果我没记错,大概用了一个月左右,错了的话请大家纠正,要知道,这中间仍有广大地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我甚至怀疑其实刘邦入彭城之前有分兵情况存在,当然,在数量上,联军肯定是远远大于项羽奇袭所用的那三万人的。)这些疑问其实有很多人都在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而且我相信韩信吧吧友应该热情很高)。李贽的疑问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叹惋,对汉军重大失利以及狼狈下场的叹惋。但我觉得李贽的叹惋其实值得补充的,因为虽然楚军在彭城之战中获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但脱离这场战争本身而从全局的角度看,以这场战争的结束为节点,汉作为一个国家的赢面其实在不断扩大。项羽主导的霸权在这一战役后基本瓦解(齐赵等地基本自主独立了)。众多诸侯国再次变成了两方需要争取或者战胜的势力,而楚汉双方同时进入到消耗巨大以攻占城池为特征的相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汉军的选择余地明显大于楚军(进可攻退可守),并且这个差距在惨烈的战争中缓慢地扩大着。


                        IP属地:上海23楼2017-07-29 21:45
                        收起回复
                          (背景:郦食其劝汉王复立六国之后,汉王批准了。)
                          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具以郦生语告良。良曰。请借前箸。为大王筹其不可。{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大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游士各归事其主。大王谁与取天下乎。}诚用客谋。陛下事去矣。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快论。】
                          楼主os:终于到了著名的“快论”段落。李贽在撰写《史纲评要》时,并没有把《史记》中记载的“八不可”原样照搬过来,而只挑选了其中一条。这足以说明此条所述内容在李贽心中是八条中最切中要害的,当得起“快论”二字。要理解“阻封六国”的伟大之处,就必须先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郦食其提议“复立六国”在当时的情境下其实是颇具合理性的,而不是一个迂腐儒生的愚蠢之见。自春秋战国以来,天下虽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天下,但早就分崩离析进入到事实上的分裂状态。秦奋六世之余烈,实际上打破了大家习以为常的分裂状态。这里不应该以后世的人习惯的大一统目光去看,其实在秦朝以前,大一统的概念绝对不是政治主流,就算是秦统一天下后,人们也没有普遍地适应大一统这个概念。所以项羽的分封虽然按后人的观点来看造成了不稳定的格局,不太明智,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是一种正常的做法。因为大多数人认同灭秦的目的不是要再造一个秦帝国,而六国的状况是大家习惯的,适应的,也是一种能让大多数参与灭秦的人直接受益的搞法(裂土封侯,大家都来搞个王当当,这里暂时不讨论革命国家和正统国家的问题)。郦食其提出“复立六国”,出于这种思维是正常的,并不荒诞。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当时的情况,郦生提出复立六国是在汉三年冬,楚军兵围荥阳之际。前面说到过,其实彭城之战以后,双方都陷入到围城攻坚战当中,消耗都非常大,而荥阳这次危局确实已经让荥阳城中的汉军感到力不能支(大家也知道荥阳危局最后是以比较非常的手段解决的)。郦生此时出此计更多是出于一种紧急事态下的临时性需要,也符合他作为说客进行纵横捭阖的做事逻辑。当我们明白“复立六国”的合理性之后,才能明白“阻封六国”的高度。张良的这番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不仅是张良个人思想转折的一个标志(张良思想实际转变的时间可能更早),同时也是一次国家体制构想上的思路转变,他回答了一个疑问,就是当汉军战胜了敌人之后要建立怎样的一个王朝。此时张良已经充分认识了游士参与争夺天下的本质诉求,看到了六国格局天生具有的不稳定性,想清楚了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我认为后来鸿沟议和之后的毁约同样是对这一思路的贯彻)。这种思路在一个习惯了“六国格局”的社会中无疑是超前的,而张良作为六国贵族之后,他产生并最终坚定地执行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超越。有人说张良就算不阻封六国,最后天下也会一统,以此来弱化子房“阻封六国”的作用。就不说历史能不能假设的问题了,如果真的按郦生之计执行,我们谁也无法保证最后的赢家还是汉王。何况张良这次的计策从大局上来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从小处看,其实违背了汉军当时的利益考量的(仅从解荥阳之围的角度看),他未必不明白郦生之计的价值,但在权衡过后,他在一个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与郦食其唱反调,这不仅需要智谋,也需要一颗坚毅果决之心。而历史最终证明了他是正确的。我觉得知乎上王陶陶对子房的评价放在这里特别合适——“他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还重要——比如读研还是工作?炒股还是炒房?涨还是跌?如果每个选择题都做对了,你会成为亿万富翁”。而对于争夺天下的人来说,哪一步错得起呢?


                          IP属地:上海24楼2017-08-01 22:51
                          收起回复
                            (背景:陈平离间计加载中。)
                            项王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进。见楚使。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持去。更以恶草具进。使归以报。」项王果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项王不听。亚父闻项王疑。乃怒曰。【草草。】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此计易识。白玉献羽。玉斗献增。真妙计也。】
                            楼主os:这条的正文主要是讲陈平的离间计,但李贽强行让这部分内容和子房相关了一下(也许并不强行,只能说每个人读史书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吧),“玉斗献增”这部分在前面的楼层已经详细聊过,这里不再赘述。显然在李贽眼里,这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行动其实在鸿门宴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当然,必须承认,最后是陈平让这粒怀疑的种子开花结果了。这本身也反映了汉军确实是人才济济。另外点号在这里终于大面积出现(用“「」”),说明李贽还是很把这里“玉斗献增”的妙计当一回事的。此处的“草草”是李贽最后一次用这两个字点评范老爷子,作为送别,其实我还挺想看看李贽整段点评范增的一生的。


                            IP属地:上海25楼2017-08-03 21:00
                            收起回复
                              后面有一处是关于良、平二人踩脚事件的,李贽主要是把踩脚的动作及汉王的反应过程做了圈点,并评价了一句“嘴脸好看”(真·李·嘲讽任何人都毫不手软·贽),因为主要是李贽嘲讽邦哥系列(相信我,我觉得李贽对邦哥是“粉到深处自然黑”系列),就不搬运了,到时候大家可以在放出的资源里自己查看。


                              IP属地:上海26楼2017-08-03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