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吧 关注:53,369贴子:172,005

华夏衣冠:汉服的消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服的意义决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简单,她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承载物,复兴汉服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就是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文明。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06 21:45回复
    有一部分刚刚接触到汉服概念的同胞,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误解,认为汉服是自然消失的,甚至认为汉民族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出现这种认识偏差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服消亡的那段历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06 21:46
    回复
      我们倡导一种“了解历史,牢记历史,超越历史”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不过,了解历史毕竟是前提和基础,对历史如果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什么超越了。
      对于1645年的那段历史,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加以了解是必要的。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必要刻意去回避。面对历史的态度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06 21:47
      回复
        镇楼图好评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06 21:50
        收起回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的都荡漾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获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如下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06 21:5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06 21:54
            回复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06 21:5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06 22:00
                回复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的境地。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2-06 22:04
                  回复
                    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教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天汉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2-06 22:05
                    回复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我们的汉服是怎么消失的?
                      张少炎写道:
                      “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派唐通招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所以改变初衷,回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滚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2-06 22:09
                      回复
                        此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早在满洲建国时期,满洲统治者就强令投降的汉人效法满洲人的发式,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如天聪五年(1631年)清太宗在大凌河之役胜利时令“归降将士等剃发”,崇德三年(1638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2-06 22:12
                        回复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滚“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滚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多尔滚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2-06 22:13
                          回复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者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2-06 22:13
                            回复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报之时,多尔滚即遣使谕给在江南前线的总指挥豫亲王多铎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很多文章都指出,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滚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2-06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