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28贴子:329,156
  • 12回复贴,共1

读论语才发现不懂《诗经》是不行的。有谁可以推荐一下《诗经》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论语才发现不懂《诗经》是不行的。有谁可以推荐一下《诗经》好的版本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10 13:20回复
    诗经,我窃以为并没有《论》《孟》重要,可以在读完《论语》之后再学。至于版本,其实也无所谓,《诗经》并不难理解。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10 18:13
    收起回复
      毛诗正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11 21:23
      回复
        《诗》讲的是当时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习俗及人们内心的期盼、追求等。只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即可,而非“读论语才发现不懂《诗经》是不行的”


        4楼2019-06-14 13:16
        回复
          能有这种认识说明楼主很厉害啊👍


          IP属地:内蒙古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6-16 16:02
          回复
            楼主的这个感觉,可以有!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时常用《诗》句来表达观点。
            楼上有人推荐的诗家解《诗经》的书籍,不宜遽从!诗家说《诗》,与读《论语》无补。


            IP属地:江苏7楼2019-06-18 15:46
            回复
              现在注解的《诗》版本好的真没有。
              随便举个例吧。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
              《诗·颂·商颂·玄鸟》小乙之子武丁立,用傅说为相,伐鬼方、大彭、豕韦,修政立德,终使国家大治。非止中原诸夏部族,若氐、羌等边族亦纷纷进贡朝见。千里之国亦是各国之民所向往的乐土。诗云:“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缗,《诗·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篇作绵。蛮,《礼记·王制》云“南方曰蛮”。缗蛮,辽阔广袤的南方。
              黄鸟,《尔雅·释鸟》:“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莺。四、五月迁北方繁殖,九、十月南迁。
              缉,始于析丝麻而缕也。引申之,用缕以缝衣亦为缉。又引申之为积厚而成之意。乃《荀子·劝学》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意也。《尔雅·释诂》曰:熙,兴也。
              引用《诗·颂·商颂·玄鸟》中一“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句是表明人总是向往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是无法靠暴力与愚弄阻止的。
              然而《诗·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中的“绵蛮”多数解释为“毛绒绒的”或“羽毛亮丽的”... ...实际上这句的意思是指的鸟飞过遥远的距离也能准确知道自己要去往什么地方。因此子才曰:“于止,知其所止”,难道人还不如鸟,连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吗?这里就对应了《礼记四十二大学》开篇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
              对《诗·大雅·文王之什·文王》中的这句“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解释就更是接近脑补的程度了,且听来:“文王的风度庄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一个“穆”一个“敬”就能脑补出“风度庄重、行事光明正大、谨慎。”穆本来指的是禾整齐有序,庄严貌。“穆穆”的意思是“仪容恭敬”之意。这句的意思是“文王在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仍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为人臣以敬为止”。后面干脆就顺便写了出来。
              真正要读《诗》,市面上真没什么好版本,多少都有脑补的成分。建议去识字,识字后自己去读。其实《诗》都是非常直接的表达内心的思想,其中运用的比喻也是较浅显的,没有隐喻的成分,因此孔子对《诗》的评价为“思无邪”。只要识字了,除了少数地方需要对先秦时期文化、风俗稍有了解外,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地方。


              IP属地:湖南8楼2019-06-23 22:53
              回复
                比较搞笑的还有对《诗·国风·周南·桃夭》的解释。将整首诗解释成了“美丽的姑娘啊,你要出嫁”。
                嗯,《礼记大学》中所言“《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难道是想表达姑娘出嫁后就成了少妇?然后就可以教国人某些东西?
                实际上,整首诗与出嫁或者姑娘没有任何关系。“桃之夭夭”的意思也不是什么桃花繁茂的样子。
                夭,《诗·国风·周南·桃夭》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未壮也。《礼·月令》孟春毋杀胎夭。《王制》不杀胎,不殀夭。《注》未生者曰胎,方生者曰夭。
                “诗”中有很多重复用字并非凑字数,而是程度表达。如“祁祁”,表达的意思采集蒿草的人非常多而且很远都有人在采摘。(祁从示从邑。会意字,邑是非国都的城市。本意为告知城邑,以示国广城多。引申为宽广而众多。)。而“桃之夭夭”表达的意思就是“桃花最初始盛开的时候”。
                然后,分了三个层次。
                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
                灼灼其华是一眼看过去就全是花,桃之夭夭即可灼灼其华者,吾未见也;
                有蕡其实是花有很多,桃之夭夭即可有蕡其实者,鲜有;
                其叶蓁蓁是花被叶遮住,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者,皆如是也。
                华者,花也。《诗·国风·周南·桃夭》以花喻华。灼灼其华乃学成即才华四溢,国士之才;有蕡其实乃才能卓越,执事之才;其叶蓁蓁乃有才不显,待显之才。因此才有《礼记大学》中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灼灼其华者,罕有;有蕡其实者,世之能臣也,不可强求;才能未显才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的状态,可齐家方可托付治国之任,可治国方可托付平天下之责。生而知之者,未见,吾所见者皆学而知之者。知之则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步步做。连小的责任都扛不起的人,如何能担大的责任?


                IP属地:湖南9楼2019-06-23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