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6贴子:411,448

郑无极批驳拥林派“无名寒士”造谣诋毁宝钗的愚蠢谎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无极批驳拥林派“无名寒士”造谣诋毁宝钗的愚蠢谎话!
一句话总结概括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谎言:前言不搭后语,丧心病狂造谣抹黑宝钗,糟蹋《红楼梦》!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一:
继续聊正面故事。刚才讲了讲消息灵通的冷子兴,再跳回来说“秃头和尚”。宝钗第一次出口说了真相“秃头和尚”,但宝钗是知道癞头和尚的。因为冷子兴搞得到黛玉在贾府提及“癞头和尚”的消息。譬如通过和周瑞家的聊天。所以宝钗第二次提到和尚时,很自然地改口,附会那个冷子兴消息里的“癞头和尚”。正面故事里冷子兴为什么要和薛家有瓜葛呢?当他们都是商人,都是九流最末的地位,又都很有钱,住得近又闲得慌,所以两家爱好交流商业经验~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一:
拥林派“无名寒士”鼠嘴一张,就编造出所谓薛家“伪造”金锁的谬论。笔者以前早就指出过,拥林派造谣诬蔑薛家“伪造”金锁,其最致命的逻辑漏洞就是早在第7回、第8回时,薛家人就已经明确说出宝钗金锁及冷香丸是一个癞头和尚所给:在《红楼梦》中,薛家人第一次提及这位癞头和尚却是在第7回——当时,周瑞家的问宝钗:“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而薛家人第一次道出宝钗的金锁系癞头和尚所赠的事实,也是在第8回——就是前面莺儿说的“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而癞头和尚第一次出现于贾府是在第25回,此前贾府并无一人知道癞头和尚其人,更不知道他与通灵玉之间的神秘关联。若宝钗金锁是拥林派所造谣诬蔑的“伪造”,薛家人又如何能够在事先预知后来贾宝玉的拯救者,恰恰是一位“癞头和尚”呢?难不成薛家主仆个个都是活神仙,能够未卜先知不成?
拥林派“无名寒士”当然也很清楚它们往宝钗身上泼脏水的下流谎言是有致命的逻辑漏洞的。于是,为了圆一个谎,又干脆编出了另一个滑稽可笑的谎言:“因为冷子兴搞得到黛玉在贾府提及癞头和尚的消息。譬如通过和周瑞家的聊天。所以宝钗第二次提到和尚时,很自然地改口,附会那个冷子兴消息里的癞头和尚”。但这个由下流谎言催生的更加下流的谎言却照样无法圆谎,因为它的逻辑漏洞更大!林黛玉是如何“在贾府提及癞头和尚的消息”的呢?原文如下: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第3回)
在林黛玉口中,癞头和尚完全是一个让人感觉晦气的人物。一则林黛玉完全没有提到癞头和尚与通灵玉的神秘联系,更未提到癞头和尚与宝玉未来婚姻的关系,唯一提到癞头和尚的行为是要化别人的女儿出家。二则林黛玉还专门强调该癞头和尚行为令人生厌,“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假设薛家有关癞头和尚的信息真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林黛玉,薛家要谋夺宝玉未来的婚姻,怎么会专门托言是这样一个“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的癞头和尚所言?难道薛家不会托言宝钗的金锁是某个相貌堂堂的高僧或仙风道骨的活神仙所赐?专门找这样一个“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的癞头和尚来充当构建婚姻的理论依据,难道薛家是唯恐贾府人不反感金玉良姻不成?“无名寒士”之类的拥林派蠢鼠每天绞尽脑计,造谣胡喷宝钗是它们所描绘的那种“阴谋家”。然而,单是这一例即可知这些拥林派蠢鼠口中的“阴谋家”完全是些幼儿智商都不及的先天愚型。究竟是曹雪芹及其笔下的宝钗“太蠢”,还是这些削尖脑袋散布诬钗谬论的拥林派蠢鼠愚不可及呢?答案是一望可知的!
再一点,“无名寒士”鼠嘴一张将薛家划入了“九流最末的地位”。但事实又如何?第4回,薛家是名列金陵省“护官符”的。门子明说:“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同回,作者又言:“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专门强调宝钗有资格参加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选拔,是因为她系“仕宦名家之女”。薛家在作者口中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是“仕宦名家之女”!到了这个黛鼠口中竟然变成了所谓的“九流最末的地位”?是谁前言不搭后语,是谁刻意扯谎造谣,不是更加一目了然了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9-10-28 18:41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二:
    聪明的老神仙贾母在第五十四回曾说“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在第七第八回,用贾母的这句话来衡量薛家人。你就会发现很多反常。第一个就是刚才说过的,宝钗口中的秃头和尚与癞头和尚。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二:
    按照拥林派“无名寒士”对薛家人的描述,确实有很多“反常”的地方。如前所述,薛家人竟然在无法预知癞头和尚与通灵玉的神秘联系的情况下,将林黛玉口中这个“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的令人生厌的丑僧选择为构建所谓“阴谋”的理论依据。结果呢?到第25回癞头和尚果然“配合”薛家,上演了持诵通灵玉,拯救贾宝玉、王熙凤性命这一幕!这叫什么?这是古今中外最惊人的“烧冷灶”和“抄底”投资啊!在拥林派“无名寒士”的口中,薛家人简直拥有神级的预见能力!这不是超级“反常”又是啥?其实,薛家人哪里有什么“反常”之处?在曹雪芹的笔下,金玉良姻是真理、是宿命,宝钗一家不过是坦然无私地讲了实话而已。但经过“无名寒士”之流的刻意歪曲,那就成了不是愚不可及的蠢举,就是超级惊人的神级预见!


    IP属地:四川2楼2019-10-28 18:41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三:
      事实薛姨妈让宝玉进去后,自己并不收拾了跟进去。而是任由宝钗莺儿与宝玉独处,方便她们看玉论金,为什么这样说呢,看完宝玉入里间后的讲解自然完全明白。薛姨妈始终不进里间,直到黛玉闯来,才众人一同吃茶喝酒。这里点出了薛姨妈的狡诈虚伪之处,是性格点染的文字,后文中的薛姨妈各种亦与此处一脉相承。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三:
      在第8回,贾宝玉到梨香院的目的是探望生病在家的宝钗。薛姨妈与宝玉寒暄几句以后,当然是请宝玉进去看望宝钗。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人情世态。处处监视、控制小辈的长辈,岂不让人生厌?但到了具有林子洞奇葩逻辑的拥林派“无名寒士”的口中,薛姨妈不跟着进去,竟然成了所谓的“狡诈虚伪之处”。真的笑死了!比比看贾母对贾宝玉、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在贾母的纵容下,二玉从小到大“一桌吃,一床睡”。按拥林派“无名寒士”的逻辑,贾母是在刻意教唆贾宝玉对林黛玉做些什么吗?这又是不是贾母的狡诈虚伪之处?可惜,贾母如此虚伪狡诈,贾宝玉与林黛玉都“一床睡”过了,却对黛玉的身体毫无兴趣。拥林派“无名寒士”是想证明林黛玉终究魅力太差,毁了贾母的阴谋大计么?


      IP属地:四川3楼2019-10-28 18:41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四:
        宝玉进入里间了。此事当然是早有预谋,称病不出,只等宝玉来看望。莺儿更肩负说出金玉良缘的真实任务,因担心错过说出时机,所以不敢趁宝玉宝钗闲聊问安时走开去斟茶。莺儿不听使唤,在宝钗宝玉闲聊时自作主张不去倒茶,正是要与后文宝玉房中老实规矩不敢自便的莺儿形象遥相对照。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四:
        在拥林派“无名寒士”口中,原来莺儿不经意的一句话也是所谓的“早有预谋”的。但前面已经分析过,林黛玉口中的癞头和尚只不过是一个“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的令人生厌的丑僧。薛家竟然会选择这样一个令人晦气的丑僧来给自己贴金?或者薛家人都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早就知道这样一个晦气丑僧会在将来出面拯救宝玉?从这个角度说,金玉良姻也确实是“早有预谋”的,原来作者就是薛家最大的同盟!怪不得林黛玉会被写死,而且是父母与兄弟全家覆灭。跟作者作对,能有好下场吗?再看宝玉,什么叫“称病不出,只等宝玉来看望”?关键是宝玉要配合,要去探望宝钗,要对宝钗的金锁好奇!而宝玉居然也逐一做到了!这显然说明宝玉也是受作者这个薛家最大同盟操控的!由此来看,拥林派“无名寒士”竟然敢与《红楼梦》作者这个薛家最大同盟者作对,它又能有什么好下场?臭名昭著也是必然的!


        IP属地:四川4楼2019-10-28 18:42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五:
          “成日家说”自然是指薛家人每天都会讨论这块通灵宝玉。这就道出了宝钗一直以来都对这块通灵宝玉非常上心。这个玉的详细情况,很多人怀疑王夫人说的,但实际是来自冷子兴处消息。王夫人和宝玉正说话,宝钗出现,王夫人立刻闭口不言。随意举这个后文例子,只是告诉大家,正面故事里王夫人和薛家关系一般。所以赵姨娘跑王夫人那里夸赞宝钗时,王夫人会有那样态度。宝姐姐虽然比宝玉大七岁。这个良缘还是要图谋一下的。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五:
          按常理,一个人衔玉而生,发生这种事不论古今都只能被视为奇闻。在贾宝玉身上发生了这种事,薛家人“成日家说”又有什么奇怪?这就能说明宝钗“一直以来都对这块通灵宝玉非常上心”?以这拥林派“无名寒士”如此奇葩的诬钗逻辑,确实不愧是从林子洞里钻出来的。接下来,这拥林派“无名寒士”把贾宝玉衔玉而生的消息又一股脑推给冷子兴。但这就真的“反常”了!王夫人当年生出什么样的儿子,她丈夫不知道?她公公婆婆不知道?如果这不是当年发生的真事,不是众人亲眼所见的事实,任由一个外人冷子兴胡乱造言,闹得贾府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夫人就不怕公婆、丈夫怀疑她生的不是贾政的种?居然整个贾府的人都不从这个方面去怀疑,按这拥林派“无名寒士”的黛鼠逻辑,原来是早在十几年前贾府就全员配合薛家“造假”了?
          呵呵,这拥林派“无名寒士”招牌式的超级诬钗蠢话,在这一段鬼话中又拿出来重复了:“宝钗比宝玉大八岁”?第49回作者的原文:“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按作者自己的设定,包括宝钗、宝玉、黛玉在内的这些人都不过是在“十五六七岁”,哪里容得下这拥林派“无名寒士”胡喷出来的所谓“宝钗比宝玉大八岁”的可笑谬论?
          《红楼梦》向来以时间体系、人物年龄混乱著称。但细细推究,不过是作者反复修改,造成早稿与今稿说法龃龉所致。但具体到宝钗与宝玉、黛玉的年龄差距,作者的设定则始终不离两三岁而已。按《红楼梦》早稿的设定,黛玉六岁初入贾府,宝钗初进贾府却是在五六年之后(相当于今稿第16回的位置)。因此,在第22回宝钗方于贾府过第一个生日。宝钗十四岁初进贾府,在此之前的五六年,她不过是八九岁,仅比宝玉大一两岁,仅比黛玉大两三岁。而《红楼梦》今稿对钗、黛的登场时间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黛玉初入贾府的年龄被向后推移五六岁,变成黛玉十一二岁进入贾府,同时宝钗初入贾府的时间被向前提前了五六年(年龄不变),变成今稿中宝钗于第4回进入贾府,仅比黛玉晚数月而已。有了这种改动,第3回时十一二岁的黛玉才能具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机眼力”,第6回时十二三岁的贾宝玉才可以“初试云雨情”,此时十四岁的宝钗亦仅比宝玉大一两岁,仅比黛玉大两三岁而已。
          这拥林派“无名寒士”蠢就蠢在将今稿中宝钗进贾府的时间与早稿中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强行拼合,自欺欺人地制造出所谓“宝钗比宝玉大八岁”的可笑说辞,其荒谬却是一望可知的。若第4回宝钗十四岁,宝玉仅六岁,难不成到了第6回六七岁的宝玉就可以“初试云雨情”了吗?更可笑的是,如果要像这个“无名寒士”一样,拼命利用《红楼梦》早稿与今稿两大时间体系不同来钻空子,那么林黛玉的年龄问题则更是大有猫腻在里面。众所周知,第18回至第53回乃是书中“最长的一年”,这一年宝玉十三岁。可就在这一年秋季的第45回,黛玉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如果是明白《红楼梦》早稿与今稿两大时间体系不同的人,发现这种矛盾并不会觉得奇怪。但如果按照拥林派“无名寒士”拼命造谣诋毁宝钗那种逻辑,林黛玉岂不是年龄比贾宝玉还大两岁?哪里来的“林妹妹”,分明是“林姐姐”!套用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话说,虽然林黛玉比贾宝玉大两岁,这个二玉婚姻还是要图谋一下的,“林姐姐”还是不惜假报年龄,冒充一下“林妹妹”的!


          IP属地:四川6楼2019-10-28 18:44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六:
            莺儿这里的说法是癞头和尚送了这八个字,说要錾在金器上。和宝钗的说法一样“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后文二十八回中却有这样文字。【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一语道破,前言后语完全不搭,自然是薛姨妈记性不好谎话未熟犯下的错误。上回宝钗犯了秃头和尚癞头和尚混着说的错误。薛姨妈对王夫人谎言则更加明显。癞头和尚自然不可能送金器与世人,一来用直接找王夫人求配继续展现薛姨妈的狡诈阴险,二来也用和尚送金锁的拙劣谎言表露了薛姨妈的愚蠢无知。薛姨妈的愚蠢无知可谓贯穿全文,其它事例以后再析。薛姨妈的漏洞在于称金锁是和尚给的。而宝钗和莺儿的说法是和尚给的是字。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六:
            拥林派“无名寒士”为了刻意制造出所谓薛家人“前言后语完全不搭”的印象,也算是动了些歪脑筋。但可惜这点林子洞式的“滚香芋”的把戏,在我们钗学论者面前是蒙混不过去的。最关键的一点是,莺儿的话并未说完,就被宝钗打断了。因此,第8回莺儿的话与第28回薛姨妈的话完全可以不构成任何矛盾。比如,莺儿完整的话如果是:“(八字吉谶)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便给了这把金锁”。这与后文薛姨妈说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就完全没有任何给字与给金锁的矛盾。同一件事,故意营造文情曲折,分作两截交代,这种手法在《红楼梦》中非常普遍。但拥林派“无名寒士”是一定要攻击薛家人“说谎”的,是一定要诬赖薛家人“狡诈阴险”的,于是一口咬定“癞头和尚自然不可能送金器与世人”,一定要制造出所谓薛家人“前言后语完全不搭”的说法。但跛足道人既然可以送风月宝鉴给贾瑞,癞头和尚为何就不能送金锁给宝钗?这拥林派“无名寒士”胡喷的“自然不可能”,依据在哪里?就因为你生活在林子洞中,世上的人类就必须遵循你们鼠类的阴谋论法则行事吗?前面已经说了,如果要这拥林派“无名寒士”胡喷薛家的逻辑,薛家连癞头和尚未来会拯救宝玉,彻底改变他在黛玉口中令人生厌的形象这一点都能未卜先知地预见到了,如此神一般的先见之明已经不是证明了金玉良姻就是书中天意吗?纠缠“秃头和尚”与“癞头和尚”、给字与给金锁等细枝末节,能改变薛家人皆是神明,阻挡金玉良姻的皆是小丑这一基本定性吗?


            IP属地:四川7楼2019-10-28 19:43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七:
              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刻意对仗通灵宝玉上八个字。以俗世的芳龄对世外的仙寿,意境差之千里。作者傅山亦是借此讽刺满人学识境界低劣,同时点破癞头和尚给字的谎言。(第一回癞头和尚的诗不错,文学水平不能这么低)宝钗与莺儿都说和尚是送字的谎言比起薛姨妈说和尚送金锁这样的低级谎言要更显得真实可信。高下立判,因为宝钗文学水平不错。这个字是后天錾在金器上,后文更道出此金锁还需要不时拿去工匠那里打磨保持字和锁的色彩。薛家为了谋宝玉婚姻,实可谓大做文章。薛家金玉良缘的真相,你看懂了么?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七:
              在《红楼梦》中,“芳”是被当作一个非常美好、非常具有诗意的词汇使用的。浸润了花瓣馨香的流水叫“沁芳”(比如沁芳亭、沁芳溪、沁芳闸等等),女孩子的闺名叫做“芳名”(第78回贾宝玉《芙蓉女儿诔》:“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或者“芳讳”(畸笏叟批语:“至回末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女孩子的心境叫做“芳心”(第37回探春《白海棠咏》:“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同理,女孩子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自然也是富于诗意的“芳龄”。所谓“芳龄永继”,正照应贾宝玉对宝钗一生的赞誉:“吟成豆蔻才尤艳,睡足酴醿梦也香!”拥林派“无名寒士”只为了造谣诋毁宝钗,硬着头皮对准“芳龄”二字破口大骂,什么“俗世的芳龄”,什么“意境差之千里”。林子洞真的是拿不出一只像样点的黛鼠了吗?“芳龄”居然都“俗”了,在这蠢鼠眼中“沁芳”、“芳名”、“芳讳”、“芳心”还不知道“俗”成什么样呢!可事实上呢?连太虚幻境都有“群芳髓”,正是众仙子所使用的东西,“芳龄永继”如何就对不得“仙寿恒昌”?这拥林派“无名寒士”学识境界低劣到这种程度,也好意思出来夸夸其谈《红楼梦》?你林黛玉祖宗知道你在给她抹黑吗?


              IP属地:四川8楼2019-10-28 19:44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八:
                注意,宝钗第一句说的是秃头和尚,而不是癞头和尚!这是一种本能,给宝钗药方的是秃头和尚,而非癞头和尚。之前第一回已介绍过癞头和尚是反清志士阎尔梅。阎尔梅会救治皇太极么?并不会!作者傅山曾说:“奴人害奴病,自有奴医与奴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在傅山的书里,只有丑陋庸医才会姓胡。薛宝钗是胡人皇太极,癞头和尚自然不可能来送药方,所以这里真的是秃头和尚。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八:
                秃头和尚不可以同时是癞头和尚?同一个和尚不可以又秃又癞?仅仅因为宝钗说了一次“秃头和尚”与一次“癞头和尚”,这拥林派拥林派“无名寒士”就一定要打滚撒泼,诬赖说“给宝钗药方的是秃头和尚,而非癞头和尚”,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能?是林子洞说谎成性、造谣成性的本能吗?接下来,又开始造谣胡编什么“癞头和尚是反清志士阎尔梅”、“薛宝钗是胡人皇太极”。真的要让人笑掉大牙!《红楼梦》的立场明明是拥护清朝的,第62回明说史湘云、林黛玉等人都遵奉清乾隆正朔历日《时宪书》!在皇权时代,“奉正朔”,即采用哪个政权颁发的历日,从来都是政治立场归属的标志性表现。明朝的正朔历日叫《大统历》。清朝乾隆元年之前的正朔历日叫《时宪历》,乾隆元年以后避讳改叫《时宪书》。林黛玉跟史湘云一样,都说出了清乾隆正朔历日《时宪书》上的话,最起码可证明史湘云、林黛玉都是遵奉清朝正朔的。反倒是书中从未有宝钗使用清朝《时宪历》或《时宪书》的记录。如果《红楼梦》真的按民族主义索隐派幻想的那样“反清复明”,最起码也应该狠狠批判林黛玉才对!如果癞头和尚当真是拥林派“无名寒士”胡编的什么“反清志士”,那就更应该安排金玉良姻,早点弄死遵奉清乾隆正朔《时宪书》的林黛玉才对!笑死了,一边高呼反清复明,一边还妄图捧林诬钗,连林黛玉奉清朝正朔都搞不懂。傅山如果泉下有灵,知道后世有林子洞蠢鼠这样编排他,不掐死这等满嘴胡喷的黛鼠才怪!


                IP属地:四川9楼2019-10-28 19:44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九:
                  大家都知道宝钗对贾府的事情是非常关注了解的,后文中宝玉不认识的丫鬟她却熟知,在贾府两件大风波后曾说还有几件是比这两件大的事情,若叨登出来会连累很多人!而这里宝钗犯了第一次错误,她是想谎称是癞头的,但不慎说出了真相。真相就是帮助宝钗的和尚是秃头和尚,而不是癞头和尚。但宝钗知道癞头和尚。因为她探知了很多贾府大小事情。黛玉在贾府说过癞头和尚三岁度她的事情。这就是宝钗口中癞头和尚的来源。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九:
                  已经批驳过了:秃头和尚不可以同时是癞头和尚?同一个和尚不可以又秃又癞?仅仅因为宝钗说了一次“秃头和尚”与一次“癞头和尚”,这拥林派“无名寒士”就一定要打滚撒泼,诬赖说“给宝钗药方的是秃头和尚,而非癞头和尚”,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能?是林子洞说谎成性、造谣成性的本能吗?再一点,林黛玉口中的癞头和尚完全是一个让人感觉晦气的人物。一则林黛玉完全没有提到癞头和尚与通灵玉的神秘联系,更未提到癞头和尚与宝玉未来婚姻的关系,唯一提到癞头和尚的行为是要化别人的女儿出家。二则林黛玉还专门强调该癞头和尚行为令人生厌,“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果宝钗对癞头和尚的了解是来自于林黛玉,难道她会蠢到跟这拥林派“无名寒士”一样放着什么相貌堂堂的高僧、活神仙不选,偏要选这个令人生厌的丑僧来给自己贴金?或者,这个拥林派“无名寒士”就是铁了心要证明宝钗就是神明,能够未卜先知预料到癞头和尚会来拯救宝玉,彻底改变他在林黛玉口中所描绘的晦气形象?原来宝钗不仅“探知了很多贾府大小事情”,连天意都尽在宝钗掌控之中啊!


                  IP属地:四川10楼2019-10-28 19:52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
                    本回中,先是道出宝钗距离宝玉遥远而黛玉距离宝玉邻近,这是宝玉环境上的远与近。再借宝玉只是偶然去了宝钗处一趟,与宝玉总陪黛玉解闷,道出宝玉言行上的远与近。最后借宝玉这段安慰黛玉时说出的亲疏先后关系论,道出了疏远宝钗亲近黛玉是宝玉在精神和内心里作出的选择。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石头记关键性的感情色彩是不能随意混淆的。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
                    对于脂本原著中,宝钗、黛玉的距离,脂砚斋把作者的本意说的很清楚: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很显然,“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这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全书最基本的感情倾向!按曹雪芹的设计,贾宝玉虽然一度被林黛玉“滚香芋”、伪装同类的表象所迷惑,展现出若干疏远宝钗、亲近黛玉的表现。但骨子里却是宝钗、宝玉二人才具有“较诸人皆近”的愤世出世精神本质。因此,宝玉也最终会抛弃对黛玉的错误迷恋,转而移爱于宝钗,接受宝钗的精神引导。对此,脂批对后三十回佚稿中宝钗、宝玉夫妻恩爱的情形有明确提示: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对此,曹雪芹在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中也明确表态: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作者的本意正在于强调宝钗、宝玉婚后正有着如同“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告诫那些妄图诽谤金玉良姻的拥林派读者,要他们闭嘴“莫言”!
                    拥林派“无名寒士”试图断章取义地利用宝玉短暂情迷于黛玉时期若干亲近黛玉、疏远宝钗的文字来歪曲《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基本立场和倾向,完全是徒劳的,不仅被脂批指明的“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以及作者专门强调的“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狠狠抽打鼠脸,而且即便在前八十回中就有无数反面文字: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第35回)
                    以“金线”络配“通灵宝玉”,这显然是对“金玉姻缘”的又一种暗示。可宝玉对此又为何会“喜之不尽”,并且“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呢?作者的示意,尽在不言之中!
                    另外,宝玉的《仿南华经》明说他对宝钗是“恋爱之心”,对黛玉只是“才思之情”而已: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第21回)
                    即使在宝玉最情迷于黛玉的时候,他对宝钗仍然保持了“恋爱之心”!更不要说脂批所指明的“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以及作者专门强调的“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拥林派“无名寒士”试图用宝玉对宝钗的态度来兜售捧林诬钗谬论,但宝玉终究如何呢?他对宝钗的“恋爱之心”才真正修成了正果!


                    IP属地:四川11楼2019-10-28 20:23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一:
                      套问,这个词用在普通的交谈聊天里自然是十足贬义。聊天不是真心攀谈,而是假意套问。便显得虚伪奸诈了。以套问一词精炼地道出了宝钗是别有用心内里藏奸之辈。那究竟是什么样用心,在宝玉续南华经里就可以看出。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一:
                      对于宝钗套问袭人一事,脂砚斋的评语乃是:“此是宝卿初试,已下渐成知已,盖宝卿从此心察得袭人果贤女子也。”“好!逐回细看,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今日“便在炕上坐了”,盖深取袭卿矣。二人文字,此回为始。详批于此,诸公请记之。”曹、脂的本意,皆是以此描绘两个贤德女子的由此交心!哪里来的这拥林派“无名寒士”所胡喷的“十足贬义”?两个陌生人初次交往,当然要从礼貌的套问开始,这样才能判断对方值不值得交心。哪里有不了解对方,一来就“真心攀谈”的道理?如果连先判断一下对方是否值得交心,都是这无名寒士”所胡喷的“虚伪奸诈”。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先说自己读过四书,后又改口说不曾读书,又何尝对贾母、对宝玉“真心攀谈”,岂不是虚伪奸诈透顶?至于说宝玉对宝钗是什么用心,宝玉在《仿南华经》中确实说的很清楚,他对宝钗乃是“恋爱之心”!


                      IP属地:四川12楼2019-10-28 20:24
                      回复
                        拥林派“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二:
                        潇湘馆。潇湘是指湘妃泪洒斑竹。娥皇女英为舜的逝去落泪,泪水洒在竹上成斑,于是有了斑竹。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为“大舜之正裔”的宝玉泪洒此生,如同湘妃二人为舜洒泪,也是呼应第一回中绛珠仙还泪的故事。蘅芜苑。蘅芜是一种香草。离骚中对其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评价,讽刺那些像蘅芜一样贪得无厌索求无度的人们的势利嘴脸。蘅芜依然呼应薛家九流最末的商人势利形象。苑指帝王的园子,呼应宝字,依然点出薛宝钗的帝王身份。可叹如今世间喜爱宝钗之人亦有颇多,以势利为重,以腐儒为尊,傅山所贬,人之所爱,奇矣哉。然后对极具风流名士气度的黛玉反而诽谤不断,亦是悲哉。
                        郑无极批驳“无名寒士”的诬钗鬼话之十二:
                        首先,《离骚》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蘅芜”一词。“蘅芜”一词的最早出处是李夫人授予汉武帝“蘅芜之香”。王嘉《拾遗记》有云:“(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由此可见,“蘅芜”确实是属于香草。香草美人多以比喻君子高士,这个头也确实是屈原《离骚》所开。曹雪芹以“蘅芜君”赞美宝钗是君子高士,当然是恰如其分的。至于《离骚》中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其完整一段的上下文如下: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这一段大体可以翻译为:
                        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割的那一天。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大家都拚命争着向上爬,利欲熏心而又贪得无厌。他们猜疑别人宽恕自己,他们勾心斗角相互妒忌。急于奔走钻营争权夺利,这些不是我追求的东西。
                        所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几句是说屈原种植了很多香草,他为它们的枯萎荒芜而感到痛心。后面接着谴责小人“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虽然接在一起,但绝对没有半点将“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评价给予香草的意思!拥林派“无名寒士”不仅品行低劣,而且不学无术,连屈原对香草的爱护、疼惜态度都看不懂。还不知所云地将《离骚》中根本没有“蘅芜”香草扯进来,肆意造谣诽谤一气。这林子洞果然是拿不出一只像样一点的黛鼠了。怎么尽弄出这等半文盲出来丢丑?
                        再看作者对宝钗的态度:
                        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再看脂批对宝钗崇高品德的评价:
                        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庚辰本第37回双行夹批)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曹雪芹盛赞宝钗是他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脂砚斋强调宝钗具有勇于“讽刺时事”的愤世精神,且“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拥林派“无名寒士”却试图张冠李戴,胡乱盗用《离骚》中的话,将所谓的“九流最末的商人势利形象”、所谓的“贪得无厌索求无度的人们的势利嘴脸”等极其肮脏下流的罪名栽赃给宝钗!妄图靠这种根本不入流的下三烂卑劣伎俩,去阻止喜爱《红楼梦》的读者去正确认知宝钗这位作者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阻止人们认识和热爱宝钗勇于“讽刺时事”的愤世精神,以及“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的人格魅力!只可惜这种三脚猫功夫的捧林诬钗把戏,在曹、脂尊钗抑黛的原文面前完全不堪一击,犹如沙滩上的垃圾堆,一推即倒!


                        IP属地:四川13楼2019-10-28 20:50
                        回复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0-28 22:16
                          回复
                            up


                            IP属地:四川16楼2019-10-28 2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