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762贴子:320,109

高祖本纪从封卢绾为王开始到韩信被捕的时间线完全失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看高祖本纪
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 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
其秋(即五年11月),利几反,高祖自将兵击之,利几走。高祖侯之颍川<1>。高祖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2>,而利儿恐,故反。
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1>,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
本纪的时间线和汉书,列传和诸侯年表,功侯表,月表都有冲突,且
10月燕王藏荼反,人在代地,刘邦不可能10月就能在洛阳收到藏荼反消息,10月出征,10月就到代地俘虏藏荼,10月就回到洛阳。10月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11月接到利几反消息,11月亲征,11月回师,12月接到举报韩信,12月同陈平商量,拟出伪游云梦计策,发诏书给诸侯,让他们在12月会与陈。
所以高祖本纪的时间完全失真,不可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9-23 22:29回复
    五年五月,兵皆罢归家(史记汉书相同)藏荼等诸侯王回封地。
    五年六月,帝入关(月表)。壬辰,大赦天下。
    (刘邦入关,藏荼要回燕需经过赵代,六月时藏荼和赵代的守军发生冲突,很大可能就是对地盘归属问题藏荼和赵代守军发生冲突。而当时负责人是张苍,报道藏荼反的消息应该是在六月发出。)
    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汉书)
    卢绾虏临江王共尉还师,并与收到消息的刘邦一同前去代地平燕王藏荼。
    按卢绾列传时间,这段进言只能在代地的随军人员。
    五年九月,虏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平代地。(汉书高帝纪)
    九月虏藏荼,九月下诏诸侯王,诸侯王们九月收到诏书,九月赶到汉王面前,向汉王进言如荆王臣信等十人推荐卢绾。时间上不可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9-24 01:25
    回复
      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发生在八月的话只可能是随军平代人员。那荆王臣信如是楚王韩信,那楚王韩信去代地平藏荼了吗?似乎没有。
      能出征去代地平燕的也只能是离洛阳最近的韩王信,才有时间跟随。
      但韩王信怎么能被称为荆王臣信?
      荆王臣信也许是指荆王刘贾和韩王韩信两人,或其他叫信的臣。但八月时刘贾尚未成王。
      打完临江王后,刘贾如和卢绾一同回师,就有可能随军平燕王藏荼,且刘贾和卢绾关系好,推荐卢绾以他为首可以理解。
      如刘贾留守临江,只卢绾回来,那刘贾是没机会在八月代地推荐卢绾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9-24 06:52
      回复
        五年八月,与藏荼交战。并虏藏荼,刘邦回师。
        貌似留下卢绾和樊哙继续平燕代残余。
        五年八月 帝自将诛燕。(月表)
        五年八月,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乃立卢绾为燕王。《史记卢绾列传》
        按卢绾列传时间,这段进言只能在代地的随军人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4 06:53
        回复
          利几反,上自击破之。利几者,项羽将。羽败,利几为陈令,降,上侯之颍川。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 (汉书高帝纪)
          上至雒阳,举通侯籍召之。说明地点在洛阳,说明刘邦在九月已经从代地回到了洛阳。反证出刘邦虏藏荼并回师洛阳的出发时间在八月。
          五年九月 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眜,斩之以闻(月表)
          刘邦八月从代地出发回洛阳,到洛阳后已经九月,一到洛阳就收到利几反的消息。那利几反肯定是在九月之前,利几收到诏书日还要往前,刘邦发诏书给利几还要靠前,换句话说,利几收到的诏书是刘邦八月发的。而刘邦八月发的诏书是为让群臣,诸侯们推荐选择有功的人当燕王。利几有必要恐慌害怕到反,他有能力反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4 07:01
          回复
            尝试先整理一下时间顺序和事件因果
            汉五年五月,刘邦分封完,罢兵各归家。(史汉相同)
            汉五年六月,刘邦入关。同年臧荼在代地起兵冲突,张苍发书上报。
            汉五年七月,刘邦收到上报,起兵伐燕王。同时卢绾虏临江王共尉还师,与收到消息的刘邦一同前去代地平燕王藏荼。
            汉五年八月,刘邦平定臧荼后班师回洛阳,同时召集群臣诸侯(通侯)商议立燕王之事,并且暗示群臣想要立卢绾。利己收到命令,惧怕不敢前往。
            这里先打住,尝试解释一下三处记载的时间含义:
            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史记·卢绾列传》
            (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史记·高祖本纪》
            五年九月,虏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平代地。——《汉书·高帝纪》
            私以为,司马老狗的毛病可能不只是把事件的结束时间前缀,还可能存在把事件的源头时间后缀的毛病。
            《史记·卢绾列传》的“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大概率可能是“事件源时间后缀”写法!即是刘邦“下诏”诸将相列侯,其实已经暗示要立卢绾为燕王。所以这诏书说白了就是命令。让诸侯群臣知道只是走个过场。这个诏令既然从汉五年八月发出,基本就相当于最早汉五年八月刘邦就钦定卢绾为燕王。所以司马迁想当然的写成汉五年八月卢绾就是燕王了。但这个诏书的传达可能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刘邦跟随身边的诸将,他们直接就顺了刘邦。第二批反馈可能要到汉五年九月刘邦回洛阳开大会时,即“群臣皆言”和“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时。这个荆王臣信应该就是楚王韩信。
            《汉书·高帝纪》里的“五年九月,虏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则又把事件的准确时间放在了事件的前面。即刘邦收到群臣诸侯的回复是在汉五年九月。
            而《史记·高祖本纪》的“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则又再次回到了你所说的“事件结束时间前缀”的毛病,即汉五年九月,刘邦召见群臣正式立卢绾为燕王后,让卢绾和燕王继续平定代地残党,换句话说,这次燕代叛乱直到汉五年十月才彻底平息。十月,是燕王为乱代地的终结点。也是卢绾真正去燕国封底当王的时间。

            汉五年九月,刘邦到洛阳,面对的是两波人。一波就是召见通侯群臣商议国事,除了立燕王可能还有其他事宜,暂不考究。这里是“举通侯籍召之”,显然不包括异姓王,故而韩信不必来。但刘邦之前又明确“诏诸侯王视有功者”,这里就不是“召”,而是“诏”,所以他就收到了来自韩信的回信,韩信大概率就是趁着响应刘邦立燕王的回信,顺便报告自己已经把锺离眛斩了。这就对上了《月表》所言的“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眜,斩之以闻。”当然,这个斩恐怕是虚晃一枪,是韩信单方面的报告。有大猫腻在里面。实际上,恰恰是这次报告有问题,或许刘邦派人查验,或许有人检举,故而汉六年十二月,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其谋反的原因不外乎,一,欺君;二,陈兵出入。就对应了《淮阴侯列传》的“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汉五年十月,则如《秦楚月表》所言“燕王卢绾始,汉太尉。”《月表》侧面证明了《史记·高祖本纪》的“(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正是司马老狗将“事件结束时间前缀”的叙述习惯。
            汉五年十一月,刘邦迟迟没见到利己前来,故判定利己抗命谋反,攻打利己,利己逃亡(估计连抵抗都没抵抗,人直接跑了)。
            颍川侯利己到底为何反?
            貌似可以从汉五年九月至十月的这次会议的特殊性看出来。刘邦俘虏了燕王臧荼。召集群臣通侯来开会,燕王臧荼作为项羽分封的旧王,利己作为项羽的旧臣,自然感到威慑。利己本人封在颍川。颍川又是韩王信的国都,刘邦认为韩王信“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担心韩王信凭此动摇天下,便把他的国都改封到晋阳防备匈奴。韩王信当年肯定不愿意北迁,故而阳奉阴违的请求把自己分封到马邑,以便更好的打击匈奴,实则是在为日后跟匈奴勾结铺路,远离汉朝监督。刘邦还以为韩王信是在表忠。当然这是题外话了。结合颍川的特殊性,在加上这次召见开会是在燕王臧荼被刘邦俘虏后,利己的心理变化可想而知,也就不难理解其不敢前往的心情。刘邦五年十月都开完会了,利己还没来,自然将其视为谋反,故发兵讨之。


            IP属地:中国台湾11楼2020-12-05 15:40
            收起回复
              这是我最新整理,你看看这样有无问题,我们多梳理时间线矛盾
              汉五年五月:刘邦与通侯群臣在洛阳开会,分封完,罢兵各归家。
              汉五年六月:刘邦入关。同年臧荼在代地起兵冲突,张苍发书上报。
              汉五年七月:刘邦收到上报,准备起兵伐燕,同时卢绾虏临江王共尉还师,与收到消息的刘邦一同前去代地平燕王藏荼。
              汉五年八月:刘邦到达燕代之地,与臧荼势力交战。刘邦顺便发诏诸侯王询问立谁为新燕王。
              汉五年九月初:刘邦俘虏臧荼(《月表》《汉·高纪》),班师回洛阳,同时韩信发书信报告钟离眛被斩。这里先打住,尝试解释一下三处记载的时间含义: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
              《史记·卢绾列传》(六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史记·高祖本纪》五年九月,虏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平代地。——《汉书·高帝纪》
              《史记·卢绾列传》的“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大概率可能是“事件源时间后缀”写法!即是刘邦“下诏”诸将相列侯,其实已经暗示要立卢绾为燕王。所以这诏书说白了就是命令。让诸侯群臣知道只是走个过场。这个诏令既然从汉五年八月发出,基本相当于最早汉五年八月刘邦就钦定卢绾为燕王。所以司马迁想当然的写成汉五年八月卢绾就是燕王了。但这个诏书的传达可能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刘邦跟随身边的诸将,他们直接就顺了刘邦。第二批反馈可能要到汉五年九月刘邦回洛阳开大会时,即“群臣皆言”和“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时。这个荆王臣信应该就是楚王韩信。
              《汉书·高帝纪》的“五年九月,虏荼。诏诸侯王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则又把事件的准确时间放在了事件的前面。即汉五年九月,俘虏了燕王,并且收到群臣诸侯的回复。
              汉五年后九月至六年十月初:刘邦在洛阳召集通侯,让诸侯子去关中修建长乐宫。同时收到来自韩信斩杀钟离眜的消息,韩信大概率趁着响应刘邦立燕王的回信,顺便报告自己把锺离眛斩了。这就对上了《月表》的“汉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眜,斩之以闻。”“以闻”即报告的意思。
              汉六年十月:如《秦楚月表》所言“燕王卢绾始,汉太尉。”《月表》侧面证明了《史记·高祖本纪》的“(六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正是司马老狗将“事件结束时间前缀”的叙述习惯。即汉六年十月,彻底平定燕代叛乱,卢绾就国为燕王。十月除了正式确立燕王,刘邦还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令天下县邑城。”记住这个,后面要考。
              汉六年十月到十一月:有人揭露韩信谋反,刘邦与群臣商议后,决定诏诸侯王会陈(史·淮阴、汉·高纪)之前汉五年九月,韩信报告可能涉嫌造假。或刘邦派人查验,或有人检举,总之韩信谋反的原因不外乎:一,欺君;二,陈兵出入、擅发兵。这反映在《淮阴侯列传》的“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中史·淮阴说的汉六年,人告韩信谋反,这个汉六年没有后缀月份,可能就是指一到了汉六年,即汉六年十月,有人告发韩信造假。因为淮阴侯汉五年九月上报说自己斩杀了钟离昧,到十月份直接被打假。
              汉·高纪也写六年冬十月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
              汉六年十一月:根据史·高本、汉·高纪都写汉六年十二月会陈,但据两本的陈平传,逮捕韩信根本不在陈地,是刘邦先逮捕韩信,然后捆着韩信会诸侯于陈。那么不排除在六年十一月底就可能逮捕了韩信。估计陈平计就不存在,刘邦逮捕韩信跟会诸侯于陈是两件事。这也能勉强对的上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的“六年十一月,信废为侯”。而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的这个六年十一月,信废为侯,似乎又是顺势而写的。即六年十一月实际上只是废了韩信的王位,没有立马封其为侯。毕竟这期间刘邦还需会诸侯于陈,还需押韩信回京,以及让有司各种审查等等,都需要花时间。不可能六年十一月逮捕韩信,立马封其侯,否则刘邦岂不是自己打脸自己?而《史记·荆燕世家》也说“汉六年春,会诸侯於陈,【废楚王信】,【囚之】”,六年春即正月,说明知道六年正月,韩信被废后一直是阶下囚,并没有封侯。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里,也没有明确说韩信是六年十一月贬为淮阴侯的,只说“六年封,五年,十一年,坐谋反诛。”
              六年十二月期间:会诸侯于陈(史·高本、汉·高纪)史汉都显示六年十二月会诸侯于陈。同时据史·陈平世家所言,刘邦跟诸侯王还有平定楚地残余势力的行为。史·高本所言的六年十二月这一个月搞定一切,亦可能是老狗把事件结束时间前缀的毛病。因为十一月逮捕韩信,十二月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六年正月正好就是刘交的元年和刘贾的元年,对应上了诸侯王年表,以及本纪所言的分楚为二给刘交刘贾。大概率刘邦跟诸侯王定楚地后,还跟异姓王商讨了该如何新立楚王的问题。类似刘邦俘虏臧荼侯问诸侯王该封谁。至于曹参,大概是刘邦在汉六年正月前后正式确定的一批分封功臣。此可在史记·张良世家所言的“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寻觅。
              六年正月:楚王刘交元年,荆王刘贾元年(诸侯王年表、史·高本)六年四月: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功臣表)汉书·异姓王表的“六年十一月,废信为侯”,似乎是顺势写的。即把六年十一月废韩信,顺理成章写成了为侯。因为韩信后来成了侯,所以这么写是一种惯性笔法。而史记·功臣表则明确给出六年四月为淮阴侯元年,所以暂且以六年四月为韩信封淮阴侯的时间。史·高本所谓的六年十二月逮捕韩信后,过了十多天就封韩信为淮阴侯。司马迁写的好像刘邦先逮捕韩信然后立马就放了然后立马封淮阴侯。给读者一个刘邦逮捕韩信是莫须有罪名的形象。
              ------------------------------------------------------有一点可以肯定,举报韩信谋反,必然跟汉五年九月的韩信上报杀了钟离昧和汉五年五月以来韩信的陈兵出入有关。尤其是韩信报告他杀了钟离昧,就算没人举报真假,刘邦自己也会验明,当时楚地只有钟离昧在代表西楚反汉,只要钟离昧的势力没彻底剿灭,楚地就不算真正平定,所以斩杀钟离昧这个事很重要,月表必须写上。而韩信大概在这件事上有猫腻,被查出来,被人上报刘邦,故而判定韩信勾结楚国残余势力意图谋反。于是有了淮阴传的巴拉巴拉。假如以月表的汉五年九月韩信斩杀钟离昧为真斩杀。则淮阴侯列传有弥天之假,司马迁杜撰一出献钟离昧人头的故事,无非是说刘邦派韩信去剿灭西楚残余钟离昧,结果钟离昧一被杀,韩信也被刘邦处理,既侮蔑刘邦卸磨杀驴,又讽刺韩信不仗义,卖友求荣。故而把钟离昧的死往后移,移到刘邦会诸侯于陈时,并借钟离昧之口预测韩信的下场,以强化韩信悲剧的讽刺意义。若钟离昧真的被韩信砍了,则刘邦处理韩信谋反,就是官方的“坐擅发兵”这条。为什么会有这种罪行?汉六年十月,刘邦有一道命令,“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即令天下各地官员修建城邑,韩信什么表现?正好是“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与“坐擅发兵”不谋而合。那么料想大概率是刘邦的官员去修建城邑时,韩信领兵耀武扬威,甚至阻挠办事。这个坐擅发兵还可能包含韩信听闻刘邦会诸侯于陈,企图图谋不轨,有发兵抗命的举动。总之,韩信的问题绝非“信欲发兵”这四个字这么简单。
              司马迁和韩信造假者肯定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涂抹,使其不利于刘邦处理韩信的正当性,以达到诽谤汉朝皇帝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效果。比如杜撰一出陈平伪游之计,但这件事怎么看都不像伪游,场面很大,也是真会面,而且就是处理韩信去的。并且以《史记·陈平世家》来看,是刘邦在先擒韩信,然后会诸侯于陈,然后又“尽定楚地”,说明楚地当时确有一股反抗势力,这些势力极可能跟韩信有勾结。而诸侯王去陈地不可能只带寥寥随从,估计都有军队,这阵仗就是去平定楚地的。所以如英布这种不老实的人,也没有从这次逮捕韩信的行动中感到威胁,而是在五六年后韩信被吕后杀才担忧起来。如此种种都说明韩信确有罪,且确跟楚残余势力有勾结,其颜色很有问题,以至逮捕韩信后,楚地还有残余势力,不然刘邦这个尽定楚地就显得多此一举。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20-12-06 00:27
              收起回复
                汉五年后九月壬子,初王卢绾元年。(诸侯王年表)时间精确到,后九月壬子,可信度高。
                上还至雒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 (汉书)
                后十余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
                韩信为淮阴侯是在,六年四月,侯韩信元年。(功侯表)
                六年四月往前十余日最多也就六年三月。
                而刘交和刘贾六年正月就封为王,
                六年正月甲子,初王悼惠王肥元年。
                正月甲子日和田肯进言时间相差不久。所以正月甲子前十余日。很可能就是田肯进言日。韩信逮捕日应该就是六年十一月。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也显示韩信是六年十一月被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06 02:56
                回复
                  汉书把陈公利几的叛乱放在五年9月,而史记放在了六年11月。
                  汉书把刘邦听闻韩信谋反的时间放在六年10月,史记把时间放在了六年12月。
                  上至洛阳,举通侯籍召之,而利几恐,反。 (汉书高帝纪)
                  刘邦回到洛阳是9月。利几收到举通侯籍召之的诏书时间在9月。
                  按理刘邦不可能不留给诏书传递时间和利几交通过来的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后刘邦才会去打听为何利几等还未来洛阳面见自己,收到确切消息后才会认定利几反。并做好带兵亲征准备,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
                  所以平利几反在9月是不可能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12-06 11:37
                  收起回复
                    是的,这个意见很对,司马迁和汉书要么互相发明,要么有一个真,但会陈和韩信谋反时间肯定有误,只能交叉分析出来。
                    韩信在司马迁和班固笔下肯定有假,根据交叉推论,韩信在六年十一月被捕概率较大,十二月会陈,定楚地,然后跟田肯商议了齐地分配问题,期间决定楚一分为二基本没问题;正月回到洛阳,正式公布刘交刘贾荆楚王。韩信回到洛阳被赦免,或许有可能,但对他的封可能没有确定。等到六年四月份,才改封为淮阴侯。功侯表在时间上的严谨度高于本纪列传。而班固的基本抄袭老狗,但班固故意把“十多天后”这个时间去掉了,估计是不太信老狗的这种编排,而刘邦一回洛阳就赦免韩信,改封淮阴侯,大概率有水分。老狗这样写无非强化韩信没有罪过,刘邦是故意找借口把韩信撸掉,所以在田肯建议刘邦封宗亲为楚王后说“後十馀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只是为了勾勒刘邦自私而已。但田肯根本没说楚,而是说齐国是东秦,空着不好,建议刘邦赶紧封宗室子弟。田肯一看就是齐国派的。
                    司马老狗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韩信,韩王信,即“明年春(即六年正月),徙韩王信太原。”为什么刘邦突然迁徙韩王信到太元,可能跟刘敬在六年正月建议刘邦迁都关中有关,韩王信原来都颍川,离洛阳很近,刘邦方便管理,刘邦迁都关中后,韩王信就横在东西战略要道上,刘邦必然考虑地缘战略上的安危问题,把韩王信迁到太原。这样由关中到东方的道路就没有异姓王阻挡。当然防备匈奴也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由不得韩王信抗拒。
                    总之,刘邦对于韩信怎么也得经过审查,让其反省,以及跟手下讨论,才能重新封其为侯。毕竟韩信的谋反举动让刘邦麾下人人喊杀。一到洛阳就赦免其罪以刘邦的大度虽然不是不可能,但不可能直接封侯。怎么也要缓一缓。不然群臣也不服。尤其可能到韩信跟刘邦迁都回关中后才决定。司马迁所谓的田肯让刘邦封宗亲到齐国后,十多天后刘邦就决定封韩信为淮阴侯,这个十多天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推论出来的?恰恰因为异姓王靠不住,加上田肯的一番建议,刘邦才考虑封同宗。但司马迁狡猾在,在田肯的建议后杜撰一出十多天把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并且扯一到洛阳就赦免,搞得刘邦这次处理韩信谋反,根本就是为了封同宗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再配合陈平计,从而把韩信谋反完全勾勒成为刘邦自私的骗局。
                    所以我是不信司马迁所言的。而班固只是照抄司马迁,虽然他也不信十多天后刘邦就赦免韩信,封其为淮阴侯,但他还是不敢质疑司马迁,只是把十多天这个明显的数字硬伤删了。
                    至于利几的问题。
                    老狗说“其秋,利几反,高祖自将兵击之,利几走。”
                    汉六年十一月不是秋天,而是冬天。老狗可能穿插有误。也可能是想把利几的谋反跟秋天臧荼的谋反并列,但是他先写了臧荼的谋反过程和结果,然后又硬在后面插上利几的谋反。
                    所以汉书在这里相对老狗的描写有改善。
                    不过你的疑问也有道理。我的看法是,利几的颍川离刘邦的洛阳非常近,刘邦派人通知利几,利几可能直接拒绝了,通知利几的人直接回去报告刘邦利几抗命不从(或利几的人直接跑到刘邦那里举报利几抗命谋反,举报者可能还是韩王信的人),刚平定燕王的刘邦可能顺道就去颍川把他赶跑了。


                    IP属地:中国台湾16楼2020-12-06 21:13
                    收起回复
                      五年九月,使丞相哙将兵平代地。(汉书高帝纪)
                      五年十月,使丞相哙将兵攻代。(史记高祖本纪)
                      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为舞阳侯。
                      从破燕,执韩信,侯,五千户。
                      樊哙不是以丞相去代地了吗?怎么11月又去楚逮捕韩信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2-06 22: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