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6贴子:411,447
  • 2回复贴,共1

曹脂用语习惯之一:“钗黛”、“钗颦”、“钗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脂用语习惯之一:“钗黛”、“钗颦”、“钗玉”
一个人的思想立场往往会下意识地体现在其遣词造句的用语习惯当中。曹雪芹、脂砚斋等人也不例外。尽管后世拥林派红学拼命将《红楼梦》往捧林诬钗的方向进行曲解,但曹、脂创作《红楼梦》的本意却是要尊钗抑黛。他们敬爱并推崇的是宝钗,对黛玉则多有批判反思。这一点也体现在用语习惯的差异之上。比如说,后世拥林派红学家很喜欢用“宝黛钗”或“黛钗”等词汇,将黛玉排在宝钗的前面。但曹、脂一次都没有这样用过。他们的习惯用语乃是“钗黛”、“宝黛”、“钗玉”、“钗颦”、“金玉”等等。不管哪种称呼,都必然是宝钗在前,黛玉在后。以下是具体实例:
1、“钗黛”:
究竟此玉原应出自钗黛目中,方有照应。(甲戌本第2回回前总评)
2、“宝黛”:
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甲戌本第8回)
只一语便写出宝黛二人,又写出探卿知己知彼,伏下后文多少地步。(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庚辰本第69回)
3、“钗玉”: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庚辰本第42回回前总评)
4、“钗颦”:
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甲戌本第25回侧批)
晴雯迁怒是常事耳,写钗、颦二卿身上,与踢袭人之文,令人与何处设想着笔?丁亥夏。畸笏叟。(甲戌本第26回眉批)
5、“金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本第5回,《红楼梦引子》)
——“钗黛”、“宝黛”、“钗玉”、“钗颦”、“金玉”等等,均是宝钗在前,黛玉在后,跟后世拥林派红学家惯用的“黛钗”一词正好相反!这虽然看似只是一个细节,却已经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曹、脂尊钗抑黛的立场,乃是与后世拥林派红学习惯于捧林诬钗的做法完全格格不入的!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9-16 13:54回复
    dd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12-06 22:48
    回复
      上去


      IP属地:北京3楼2021-12-08 0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