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4贴子:411,369

旧文重发:宝钗谈禅与六祖《坛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旧文重发:宝钗谈禅与六祖《坛经》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11-28 09:12回复
    旧文重发:宝钗谈禅与六祖《坛经》
    《红楼梦》第22回,曹雪芹通过宝钗之口,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禅宗六祖惠能以诗偈求得法嗣之位的故事。带脂批的这一段原文如下: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庚辰眉批:用得妥当之极!】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庚辰双行夹批: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庚辰本第22回)
    以上故事实出自六祖《坛经》。其中,惠能所作诗偈,一般被佛学界称为《得法偈》,同神秀的《求法偈》相对。在传世版本的《坛经》中,惠能《得法偈》一般均写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民国以后,随着五种敦煌手写本《坛经》的被发现,上述版本的《得法偈》却受到了官方学术界的普遍质疑,认为其并非出自唐代惠能的原创,而是宋初僧人惠昕加工、篡改的产物。因为在敦煌本《坛经》中,上述《得法偈》乃是两首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中,第二首诗偈故意将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颠倒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除了刻意作翻案文章外,似并无多大意义。关键是第一首诗偈,将传世版本的惠能《得法偈》中最为关键的第三句“本来无一物”,替换成了“佛性常清净”。整首诗偈的宗旨、意趣遂陡然巨变。将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所主张的“法空”论、“破法、我二执”论,变成了接近于小乘佛教主张“法执”的所谓“万物皆空而法不空”论。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2-11-28 09:13
    回复
      按,传世版本的《坛经》中,成书年代较早的有“惠昕本”(公元967年刊)、“契嵩本”(公元1056年刊)、“德异本”(公元1290年刊)和“宗宝本”(公元1291年刊)等。在民国以前,普通读者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就是刊刻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的惠昕本。而自惠昕本以下,所有版本的《坛经》在惠能《得法偈》的第三句上均作“本来无一物”。1912年,当时的学术界在敦煌经卷中,偶然发现了第一种敦煌手写本《坛经》(因后来收藏于旅顺博物馆,故简称为“旅博本”),以后又陆续发现了四种。而五种敦煌本《坛经》在惠能《得法偈》的第三句上都写作“佛性常清净”,跟所有传世版本的《坛经》迥异。故引发了一场近百年的《得法偈》真伪之争。
      在五种敦煌本《坛经》中,唯一记录有确切成书时间的是“旅博本”。该经卷尾标有“显德五年乙未岁”。“显德”系五代后周前后三任皇帝(郭威、柴荣、柴宗训)合用的年号。显德五年为公元958年,显德乙未岁为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原文明显有误。但不管怎样,这一落款仍清楚地说明了旅博本敦煌手写《坛经》成书于五代后周时期,早于传世版本中最早的惠昕本。故,自胡适以降,多数学者都相信“佛性常清净”是惠能的原文,而“本来无一物”系惠昕等人的篡改。不过,这种看法其实是大有问题的。如果仅仅比较《坛经》的诸版本,旅博本的“佛性常清净”确实要早于惠昕本的“本来无一物”。但综合考察唐代及五代十国的诸多佛学著作,“本来无一物”的文字依据实际上却远远早于旅博本的“佛性常清净”。譬如,由唐人裴休整理,刊刻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宛陵录》中,就记录有惠能吟咏“本来无一物”句的事迹:
      师言:“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祇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宛陵录》记录的是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裴休与黄檗希运禅师在宛陵讨论佛学问题的对话。文中的“师”即指黄檗希运禅师,系惠能南宗的传人之一。他对惠能言论的转述,应该不会是凭空捏造。
      又如,撰写于五代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十年(952年)的李玉昆《祖堂集》,也记录有惠能吟咏“本来无一物”句的事迹:
      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即唐土五祖也。……大师临迁化时,告众云:“正法难闻,盛会希逢。是你请人如许多时在我身边,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时众中有神秀,闻师频训告,遂挥毫于壁。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师见此偈,乃告众曰:“是你诸人,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众僧总念此偈。有一童子碓坊里念此偈,行者曰:“念什摩?”童子曰:“行者未知,第一座造偈呈师,大师曰:‘若依此偈修行而得解脱。’”行者曰:“某甲不识文字,请兄与吾念看,我闻愿生佛会。”有一江州别驾张日用,为行者高声诵偈。行者却请张日用:“与我书偈,某甲有一个拙见。”其张日用与他书偈曰:“身非菩提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时大师复往亲观之,挥却了,举头微笑,亦不赞赏,心自诠胜。师又去碓坊,便问行者:“不易行者,米还熟也未?”对曰:“米熟久矣,只是未有人簸。”师云:“三更则至。”行者便唱喏。至三更,行者来大师处。大师与他改名,号为慧能。当时便传袈裟以为法信,如释迦牟尼授弥勒记矣。
      此外,宋初吴越国僧人延寿在其《宗镜录》中也说:
      世间生死,出世涅槃等,无量差别之名,皆从知见文字所立。若无知见文字,名体本空,于妙明心中,更有何物?如六祖偈云:菩提亦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用拂尘埃。
      综上所述,《宛陵录》刊刻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比敦煌旅博本《坛经》的成书(按后周显德五年,即公元958年计)要早101年。《祖堂集》撰写于南唐元宗保大十年(952年),比敦煌旅博本《坛经》要早6年。《宗镜录》大约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仅比敦煌旅博本《坛经》晚3年而已,仍比惠昕本《坛经》的刊刻时间要早6年。而这些佛学著述无一例外,都强调惠能《得法偈》中有“本来无一物”之句,足证所谓惠昕“篡改”一说绝难成立。特别是《宛陵录》和《祖堂集》的记述,尚早于敦煌旅博本《坛经》。因而,笔者以为,“本来无一物”才是惠能的原文,仅见于五种敦煌本《坛经》的所谓“佛性常清净”,因缺少其它典籍的旁证,倒更像是出于敦煌地区僧人的擅改!


      IP属地:四川3楼2022-11-28 09:14
      回复
        那么,惠能《得法偈》中的这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该作何理解呢?近世学者郭朋等人因相信“本来无一物”句为“伪”,而“佛性常清净”句为“真”,常常将前者斥为虚无主义,认为“惠能讲的‘见性成佛’,始终都是把‘心’作为修行对象的 ,这无疑承认了‘有心’”,而“本来无一物”句“……属于中观论的空观 ,并不完全符合禅宗思想,因为既然提倡‘无心’ ,否认心的存在 ,那又如何讲‘即心是佛’呢?”但实际上,这是对惠能思想的一种误解。因为“本来无一物”句并未否认“修心”和“心悟”的重要性,并非认为连“心”也不存在。而是在强调修行者的心灵达到“真如”境界后,处于物我两忘的境界。虽身处万物诸色相的包围之中,仍然丝毫不为其所诱惑,犹如万物皆无一般。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的内心实际上是不修而修,犹如平常生活一般,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用不着像初学者那样时时处处地念及“菩提树”、“明镜台”,用这些外在的象征物来帮助自己保守戒持。换言之,佛法与佛心关系犹如指与月。以手指月,手指是用来帮助人们见识月亮的,它本身并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相对于佛心,它也是“无”,也是“空”。亦如《宛陵录》中黄檗希运禅师所转述的六祖之言:“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因此,“本来无一物”不仅不是什么跟禅宗思想不合的妄改,反倒是禅宗传人所孜孜追求的“悟道”的最高境界!
        其实,所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的佛学思想,亦充分体现在了《红楼梦》诸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上。正如笔者在《论宝钗》第五章中所分析的那样,《红楼梦》中既有贾母、王夫人那样的素好吃斋念佛者,又有妙玉那样的职业宗教女性,还有一心欲出家作尼姑的惜春。但书中唯一成功地接受了癞僧、跛道之点化的女性人物,却不是她们中的任何一个,而恰恰是平素间既不念佛茹素,又不广种福田,更不曾有过削发为尼之念的薛宝钗!道理很简单,吃斋念佛、进香布施,以至于舍身出家,对于大乘佛教来说,这些都不过是形式,属于外在的戒持,而不是内心的彻悟。惟有像宝钗那样助湘云(第37、38回)、慰黛玉(第42、45回)、援岫烟(第57回)、怜尤二(第69回)、护香菱(第80回),无私地帮助、关爱人类社会的弱势群体,才是“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惟有像宝钗那样抛开施恩得善报的功利心,纯粹从“讽刺时事”的公心走向“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的大解脱,才能“如师子王于诸百兽不生怖畏”,“无怖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一句话,能够兼破法、我二执,将对“菩提树”、“明镜台”的执念,跟种种世俗欲望一起放下,才是真正将佛心和佛性融进了骨髓。故此,癞头和尚才特意择中宝钗作自己的得意女弟子,专门为她与宝玉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让她来承担引导宝玉“悟道”,并推动其出家为僧,复返大荒山的重任!对于癞头和尚赠予宝钗的冷香丸配方,脂砚斋评曰: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
        这种“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境界,不也颇有几份惠能所谓“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风骨和意味么?由此反观本文开头所引的那段文字,曹雪芹于书中特意安排宝钗来叙述六祖惠能的故事,这就绝不是无心的偶然之举了。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4楼2022-11-28 09:14
        回复
          丰干禅师的一首诗歌: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丰干禅师的这首诗歌,一看就是对慧能大师偈子的评唱。丰干禅师虽然其生卒年在各种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宋高僧传》中却记载丰干禅师于先天年间(公元712——713年)在长安行化,并且还给台州刺史闾丘胤治病。据此,丰干禅师的生活年代,远远在《六祖坛经》敦煌本诞生之前。
            如果说丰干禅师的诗歌还不能确指的话,我们还可以来看看唐朝后期裴休(公元791年——864年)编辑的《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在此书中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记载有黄檗希运禅师(公元776年——855年)引用慧能大师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成书于公元952年的《祖堂集》,是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汇编典籍,其和《六祖坛经》敦煌本之成书年代接近。《祖堂集》成书后不久,即在中国国内失传,九百多年后,才在海外发现并传入。正因为如此,《祖堂集》才是中国早期禅宗典籍中,原貌保存最好、最不可能被后人修改的禅宗典籍。而在此书中,慧能大师偈子的第三句,同样是“本来无一物”。
            如此看来,在没有发现《六祖坛经》原本的情况下,我们在文献中能看到的慧能大师这首偈子的最早记录,是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里面,而此书中记载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再加上“本来无一物”这句话,早就经过《六祖坛经》通行本的广泛传播而世人皆知了。


          IP属地:江苏5楼2022-11-29 13:33
          回复
            有求皆是苦,无所求才能了苦,脱生死.甚至佛也不能求.马祖道一云:佛亦不著。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凡圣俱遣,能所俱泯.
            宝钗本来无一物,无所求,甚至无所求的无也泯灭,才能做到但尽凡心.香可冷得.天下无不可得.又无可得,无可冷.


            IP属地:江苏6楼2022-11-29 13:57
            收起回复
              宝钗本来无一物,无所求,甚至无所求的无也泯灭,才能做到但尽凡心.香可冷得.天下无不可得.又无可得,无可冷.
              ———说的不错!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11-30 08:04
              回复


                IP属地:四川8楼2022-12-28 12:18
                回复
                  崇信禅师问道:“毕竟如何保任则得始终无患?”
                    道悟禅师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不要安禅习定,性本无拘。不要塞耳藏睛,灵光迥耀。如愚若讷,行不惊时。但尽凡心,别无圣解。汝能尔者,当何患乎?”


                  IP属地:江苏9楼2023-01-06 23:02
                  回复


                    IP属地:四川10楼2023-01-08 14:18
                    回复
                      义玄禅师来到方丈室参拜希运禅师。
                        义玄禅师给希运禅师行礼后便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
                        话音未落,希运禅师早已抓起身边的拄杖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
                        义玄禅师惊慌失措中挨了几下,赶紧护住脑袋跑出去了。
                        睦州道明在寺院中碰到义玄禅师正傻坐在那里,于是上前问道:“师弟啊,你去师父那里参问得怎样呢?”
                        义玄禅师揉着被打的地方神情黯然的道:“我去参问师父,话音未绝,师父的拄杖已经劈头盖脑的打过来了,我不能领会师父的禅意呢。”
                        睦州道明马上鼓励道:“你既然不会,那就再去参问啊。”
                        对啊,不会再去问就是啊。于是义玄禅师又来到了方丈室参拜希运禅师,不料同样话音未绝,就被希运禅师打得东躲西藏的跑了出来。
                        义玄禅师被打得莫名其妙的,可是他同样不能明白师父为什么要如此打他。于是在回过神来后,义玄禅师第三次来到方丈室参拜希运禅师,谁知还是话音未绝,就被希运禅师一阵乱棒打得飞一般的逃了出来。
                      所谓事不过三,义玄禅师连续三次参问三次被打,更为关键的是义玄禅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打,也搞不明白师父为什么话都不说抓起拄杖就开打。看来,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在这个佛学院学习啊。
                        所以义玄禅师非常丧气的找到睦州道明道:“先前承蒙师兄鼓励我去参问,不料连续三次参问却连挨了三次打,也许是我自己愚蠢鲁钝吧,三次挨打都不能领悟师父的旨意。看来我的缘分不在这里,所以我来给你告别,准备重新行走江湖去。”
                        睦州道明看到义玄禅师有了离别之意,也没有挽留他。
                        睦州道明道:“既然你执意想离开,我也不挽留你。可是作为出家人,礼数还是要懂的,你就算要离开,也得正大光明的去给这里的主持师父告别才是啊。”
                        义玄禅师一听,是这个理啊。于是谢过道明禅师后,就回僧僚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去辞别师父。
                        睦州道明看到义玄禅师回僧僚去了,赶紧来到希运禅师的方丈室。
                        睦州道明对希运禅师道:“师父啊,义玄这个学生虽然入学时间不长,可是行业纯一,学习刻苦,绝对是个龙象之才啊。他明天要来辞别师父往四方行脚,希望师父能再次开示一二使他有所领悟,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覆荫天下人的。”
                        第二天,义玄禅师背着小包袱来到方丈室给希运禅师辞行。
                        希运禅师道:“义玄啊,如果你要外出行脚的话,就到高安大愚禅师那里去吧,他一定会为你说点什么的。”
                        大愚禅师是归宗智常禅师的得意弟子,算得上是希运禅师的师弟了。而且大愚禅师主持的高安市大愚寺也在江西宜春市境内,离希运禅师的黄檗山并不远,所以义玄禅师没用多长时间就来到了大愚寺。
                        大愚禅师看到有人来参访,便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义玄禅师老老实实的道:“从黄檗山希运禅师那里来的。”
                        既然是希运师兄那里转学过来的,那肯定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呢。于是大愚禅师道:“希运禅师平时对你们有什么言教啊?”
                        义玄禅师赶紧道:“我三次去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三次都是话音未绝就被师父抓起拄杖一顿乱打,不知道自己有过无过?”
                        大愚禅师一听,一下就明白义玄禅师为啥来自己这里了。于是笑着道:“希运师兄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义玄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旨意。于是便道:“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可是义玄禅师话音刚落,旁边的大愚禅师一把就将义玄禅师抓住道:“你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道,速道。”
                        面对师叔的逼拶和勘辩,义玄禅师没有说话,而是直接在大愚禅师的肋下打了三拳。
                        大愚禅师那是开悟之禅师,自然知道义玄禅师已经悟道了。于是一把将义玄禅师托开道:“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既然自己明白了禅宗旨意,那就没必要留在大愚寺了。于是义玄禅师拜别大愚禅师,立即就回到了黄檗山。
                        希运禅师看到义玄禅师这么快就参访回来了,不由得有点惊讶的道:“义玄啊,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啊?你这样来来去去的,有什么了期?”
                        义玄禅师针锋相对的道:“只为老婆心切。”
                        说完后,义玄禅师便给师父行礼问安,然后站在一旁侍候师父。
                        希运禅师接着问道:“你到大愚寺去了,大愚禅师对你说了什么言语啊?”
                        看到师父发问了,于是义玄禅师就把自己和大愚禅师之间的对话告诉了希运禅师。
                        看到大愚禅师泄露了禅机,希运禅师不满的道:“大愚老汉真是多嘴啊,等他到我这里来了,一定要痛打他一顿才是。”
                        看到师父话中有话,义玄禅师在一旁按捺不住的道:“说什么等他来才打,要打现在就打啊。”
                        话音刚落,义玄禅师对着希运禅师几巴掌就拍了下去。
                        希运禅师不提防挨了几巴掌,不由得跳了起来道:“你这疯癫汉敢来这里捋虎须?”
                        话音未落,义玄禅师对着希运禅师振声便喝。
                        希运禅师一听,随即就把侍者喊过来道:“你赶紧带着这个疯癫汉到教室上课去。”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1-10 23:55
                      回复
                        灵祐禅师问慧寂禅师道:“慧寂啊,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经》,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
                          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其侧重于“妙有”之思想,对于禅宗之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而《大般涅槃经》中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思想,更是被禅宗全盘接受,进而发展成“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从而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思想之一和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
                          可是灵祐禅师话音刚落,慧寂禅师马上就说道:“总是魔说。”
                          灵祐禅师一听,不由得非常高兴的道:“以后无人奈子何。”
                          众所周知,《大般涅槃经》是佛说的,可是慧寂禅师怎么一口咬定全部是魔说呢?
                          因为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们在表达真如佛性的时候,常常是词不达意词不尽意的。而佛性又是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思维的,所以,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表达无限的佛意,自然其表述是不准确不完整的,此所谓依经解义三世佛怨也。
                          而且对于禅宗而言,一个人要领悟禅意,那是不能凭借语言文字,不能凭借思维考量的,要见当下就见,要悟立地就悟。所以,你凭借经文而悟,早就落二落三了。
                          所以,如果有人囿于经文,如果有人被经文所束缚,那么这个经文对于此人来讲,就是欺人缚人害人的恶魔了。如此,四十卷《大般涅槃经》自然都是魔说了。
                          而反过来,如果有人充分的认识到了这点,却又同于“佛说”了。
                          所以,灵祐禅师看到慧寂禅师可以摆脱任何的束缚,不由得高兴的赞叹说,从今往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可以奈何你了。而事实也是如此,慧寂禅师离开沩山后,便迅速成为了江湖中之绝顶高手,并且在灵祐禅师圆寂后,接踵成为了江湖第一高手。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的是,慧寂禅师“总是魔说”之语只是一期方便而已。如果有人据此认为《大般涅槃经》都是魔说,这些经文都不足一观,那么此人的话语才是真的总是魔说呢。
                          这一天,灵祐禅师问慧寂禅师道:“终日与子商量,成得个什么边事?”
                          我一天到晚对你教导不已,你我二人也是整日唇枪舌剑交锋不已,可是你最终获得了什么呢?又到了何种程度呢?看来,灵祐禅师对于自己佛学院的头号学生,实在是老婆心切啊。
                          慧寂禅师看到师父又来勘辨自己,而且隐隐有进行毕业考试之意,于是也没吱声,而是使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直接用手在空中画一画,算是回答了师父的问题。
                          灵祐禅师一看,不由得道:“若不是吾,终被子惑。”
                          慧寂禅师用手在空中画一画,表示万法归一,也表示一下把所有的东西都划断,包括把这个万法归一也划断,也就是截断众流。这既表达了自己的悟处,也表达了自己所达到的境地。
                          慧寂禅师用这种招数来应对禅机和表达禅意,非常的新颖和独特,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当能吸引眼球的。所以,很多人看到后,就会被这个圆相所诱惑,把注意力放在了圆相上面,而忽略了圆相其实也是指月之指而已。所以,如果不能明白这点的话,那真要被那些外在的把式所迷惑了。
                          幸好灵祐禅师是有火眼金睛之人,所以他一针见血的说道“若不是吾,终被子惑”。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1-11 00:07
                        回复


                          IP属地:四川13楼2023-01-11 09:08
                          回复
                            义玄禅师来到了凤林禅师这里参访。
                              两人见面后,凤林禅师道:“有事相借问,可以吗?”
                              义玄禅师马上道:“何得剜肉作疮。”禅,那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说不能说的,你有事要问,已经是多事了啊,已经是剜肉作疮了啊。
                              你想一句话就把我的嘴巴封住,肯定不行啊。所以凤林禅师还是继续勘辩道:“海月澄无影,游鱼逐浪迷。”
                              义玄禅师马上反驳道:“海月既无影,游鱼何得迷?”
                              凤林禅师又勘辩道:“观风知浪起,玩水野帆飘。”
                              义玄禅师也马上回应道:“孤蟾独耀江山静,长啸一声天地秋。”
                              凤林禅师继续道:“任将三才辉天地,一句临机试道看。”
                              临机一句,义玄禅师自然是道得出来的:“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凤林禅师看到义玄禅师应对自如,不仅显示了深厚的禅宗功夫,而且其境界非常的高远,所以也就只好把嘴巴闭上了。
                              从义玄禅师和凤林禅师之机锋应对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入宋后盛行的文字禅之端倪了。并且义玄禅师“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的句子传入江湖后,更是被后世的禅师们频频在教学和勘辩中使用。
                              义玄禅师看到凤林禅师不吱声了,于是马上作偈一首道:“大道绝同,各自西东。石火莫及,电光罔通。”
                              义玄禅师和凤林禅师交锋的消息传到沩山后,灵祐禅师问慧寂禅师道:“慧寂啊,义玄禅师道‘石火莫及,电光罔通。’哪么从上诸圣以何为人?”
                              慧寂禅师反问道:“师父作么生?”
                              灵祐禅师道:“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慧寂禅师却不以为然的道:“不然。”
                              灵祐禅师道:“你又作么生?”
                              慧寂禅师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灵祐禅师高兴的道:“如是,如是。”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1-13 00:09
                            回复
                              义玄禅师这一天来到方丈室给希运禅师辞行。
                                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要出去搏击长空了,希运禅师问道:“义玄啊,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看到师父临别之际还要进行答辩,义玄禅师道:“不是河南便是河北。”
                                义玄禅师话音刚落,希运禅师提起拄杖对着他就打。
                                义玄禅师上前一把抓住拄杖道:“这老汉莫盲枷瞎棒,已后错打人在。”
                                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通过答辩了,希运禅师非常的高兴,他马上对着侍者喊道:“赶快把百丈先师给我的禅板几案拿来。”
                                为了表示传法的正统性,表示某人具有传法的资格,以及增加信众对于佛法禅法的信心,禅门历来有附赠传法信物的传统。就是禅宗的六代祖师也是以金襕袈裟作为传法信物的。
                                现在希运禅师看到义玄禅师完全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自然也就想到要把百丈怀海禅师传下来的信物传给义玄禅师了。
                                不过,在信众眼中万分神圣的传法信物,在义玄禅师眼里却是不值一提的。
                                看到师父要传送信物给自己,义玄禅师马上扯起个嗓门对侍者道:“侍者,把火给我拿来。”
                                什么信物不信物的,这些东西,在悟道禅师眼里,实在是无用之物啊。不但如此,还会引起莫名的纷争和挂念。而且对于一个悟道的禅师而言,岂可需要这些身外之物弘法或者“壮胆”?
                                既如此,还不如一把火烧掉更为彻底啊。
                                看到义玄禅师不把传法信物当回事,希运禅师道:“不然,子但将去,已后坐断天下人舌头在。”
                                义玄禅师一听,转身背起小包袱就离寺而去。
                                义玄禅师从佛学院毕业的消息传到江湖后,灵祐禅师问慧寂禅师道:“义玄莫孤负他希运也无?”
                                慧寂禅师道:“不然。”
                                灵祐禅师道:“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啊?”
                                慧寂禅师道:“知恩方解报恩。”
                                南宋或庵师体禅师评唱道:“宾主历然,师资道合。轻来重答,不堕常情。分付禅板拂子,贵图坐却天下人舌头,正是怜儿不觉丑。假饶索火烧却,终不向别处托生。会么?老婆心切呵呵笑,一任旁人说短长。”


                              IP属地:江苏15楼2023-01-13 0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