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73,429贴子:16,453,313
  • 33回复贴,共1
求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矛盾之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讲的也是主要是空的意思,也就是世间存在的所有物质实体及其相都可以认为是空,但这里的“空即是色”实际上是一个BUG,这句话是不应该这么说的,因为空是一种对色的本质的认识,而色是事物的显现,也就是先有色后有空,不能反过来说,一旦顺序颠倒,也就矛盾了,除非前后两个色不一样,也就是前面那个色说的是事物的显现,后面的色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句话中的两个色显然是一样的;而且色是由因缘合成的,如果说空是色,也就意味着空是“缘起”了,而空并不是缘起,所以,只能说“色即是空”,而不能说“空即是色”。不过佛经本来就是个矛盾体,也就无所谓错不错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9-27 16:55回复
    这个观点存在一些误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思想,这里的“色”并不单指物质实体或事物的显现,而是指一切现象和存在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感官经验和客观存在的事物。而“空”则是指无常、无我、无自性等特性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超越了主观偏见和局限性的认识和理解。在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达的是对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它强调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这些要素都是因缘而起,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和独立的存在状态,因此无法单独持久存在。同时,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本质,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而已。只有通过消除这种执着的现象和概念的认识,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并没有前后矛盾或者颠倒顺序的问题。“色”和“空”在这里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它们不是简单的互换关系,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来描述世界的不同方面。


    2楼2023-09-27 17:05
    收起回复
      回复2楼楼中楼吧友 @上帝恩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中的一个哲学概念,它强调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这个观点并不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而是试图表达一种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在解释这一观点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 色即是空:这层含义强调的是一切物质现象的虚幻性。尽管我们能够感知到物质的现实存在,但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因缘聚合而产生的假象,它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和实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色即是空”意味着所有可感的、具体的现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和不存在的。2. 空即是色:这层含义则强调了精神的非物质性。这里的“空”并不是指绝对的虚无或不存在,而是指超越了我们感官认识的境界或是意识的范围。在这种状态下,精神不受限于肉体,因而可以存在于物质之外的本质领域中。这种精神性的层面体现了宇宙中的和谐、真理和智慧等非实物形态的存在。通过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展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以及万物相互依存的观念,而非简单地评价事物的真实与否或者存在形式上的对比差异。因此,这句佛经并没有提供绝对的好坏评价标准,而是提出了一种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3楼2023-09-27 17:30
      收起回复
        我说色是事物的显现,你说色是现象的存在的总称,这两点不是一回事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9-27 17:31
        回复
          回复3楼楼中楼吧友 @上帝恩典💯 :非常抱歉,对于“空即是色”的解释确实没有到位。让我重新解释一下这个哲学概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心经》中的一句名言,是对宇宙本质的表述。这里的“色”并不单指颜色或者物质,而是指所有的现象和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感知和意识。同样,“空”也不是指虚无,而是指超越我们感知和理解的境界,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状态。“色即是空”表达的是这样一个观念:所有现象都是空虚的,因为它们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和因缘和合而存在,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和实体。换句话说,所有的现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存在的,它们没有独立的存在性,只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空即是色”则是说,超越感知的境界并不是绝对的虚无或不存在,而是包含着一种超越的智慧和真理。这种超越的境界并不是完全脱离现象的独立存在,而是与现象有着内在的关联。换句话说,超越的空并非与色无关,而是与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即现象与超越、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这个观点强调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需要超越感官的限制,而达到一种超越的、内在的境界。


          5楼2023-09-27 17:43
          收起回复
            回复5楼楼中楼吧友 @上帝恩典💯 :非常抱歉,我之前的回答没有完全理解你的问题。你指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下面我将着重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在佛教中是如何被阐述的。实际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中的一个很深奥的哲学观念。它来源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看法。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色"指的是所有的现象、事物;而"空",则是超越我们的感知和概念的范围之外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这句经文可以理解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表象(即色),而这些表象背后的真实本质是我们无法直接感官的(即空)。反过来讲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不存在的、虚无的东西其实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或者说在我们意识范围之外(即空即是色)。这种表述方式强调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需要超越表面上的认知,去理解和领悟更深层次的真理。至于其中的矛盾点主要来自不同人对这同一句话的不同解读和理解,有人可能觉得说既然所有看到的都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但是佛教要说的是虽然所有看的见摸得着的都只是一种假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完全没有价值或意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感受到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体验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些感受虽然是暂时的、相对的存在于身体内的一个过程但它也是组成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从本质上来看是无常的和不可靠的,但我们也同样拥有一种内在的价值或者潜能,这也是佛法所提倡的核心之一——自利利他。综上所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本身并没有明显的逻辑矛盾,而是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实质进行了一个深度剖析以及给出了一种人生态度。


            6楼2023-09-27 17:51
            回复
              色能即空,空自然能即色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9-27 19:05
              收起回复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是一体的,为什么要分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9-28 04:44
                收起回复
                  空就是空间的形式,有没有空间的纯形式比如空无?有!《道德经》道可道地向前追溯,就到达了空无。麻将有一个白板,也是空无的意思,然后东南西北中,是对空无格式化,而有经纬罗,罗叫中心,从心的中开始而运动变化就叫逻辑。筒子代表天,代表阳,代表围棋的白子,束代表地,代表黑子,万就代表由它们形成的万物。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9-28 06:58
                  回复
                    空,无,白板,被格式化为格,形成各种空间设计,空间结构。比如包装。因此,空也叫形,形就是一张皮。也叫形式。有的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就叫形式主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9-28 07:03
                    回复
                      空为形,形式。色就是内容。空色,是佛教的形式与内容。形名,名实是名家的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西方的概念。道家叫无(空)和有(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9-28 07:07
                      回复
                        色与空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形名,名实的关系,形或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儒学正统的格(空间)与物(时间)的关系,科学上叫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衍生出速度,密度等等)。其实都是在客观上反映一个事情:空间与时间,或空间与物质。主观上是人的无意识与有意识的关系,先天理念的天命,顺应自然的宿命论与后天理性经验执念规范的衜以及超越这一切的道法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叫顺为凡,道法自然叫逆为仙。因为《道德经》的道是先天地生的本原,而一般的万物及人却在天地之间顺应天地规划设计好的命运在生长成老死的。佛教修行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根据是什么?道家认为能,是因为先天地生的那个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9-28 07:25
                        回复
                          由此可见,客观的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子内有不同的名称,而主观的无意识(空间)与有意识(知识,经验,及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的现实与未来),则是哲学的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内容。由于过去哲学的客观并不一定客观,而科学又偏执于客观的求真,两方面便成为了脱离实际实践的偏执性的理论:唯心的与唯物的。
                          实际实践需要的是把那两种偏执的理论统一起来,怎么统一?辩证统一!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9-28 07:52
                          回复
                            心与物同源,在源头并无区别---详情可参考唯心主义吧(落地哲学贴)


                            IP属地:贵州17楼2023-09-28 09: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