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论吧 关注:30,179贴子:883,005
  • 7回复贴,共1

如果不能摆脱“质疑地球”的桎梏,地平论永远站不住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球的形状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结论,它是伴随着从古至今的天文、地理认知发展的自然结果,它早已牢牢地和整个人类的自然科学体系镶嵌在一起。人类的自然科学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在普通人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内是完全符合逻辑而且不自相矛盾的。想要证明地球形状的错误而又不推翻“物理学大厦”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不少地平论者最后走上了平行宇宙物理发明家的道路,发明出一些在我们的宇宙中不存在的物理学来给他们的模型打上补丁。
因为地平某种意义上来说很符合人的直觉,所以大地是球体这个论断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是通过种种蛛丝马迹逐渐才意识到的。古时候,人们很早就发现不同的地方看到北极星的高度角是不一样的,越往北走,北天极离天际线的角度就越高。这隐约就已经暗示出大地的形状有所弯曲,而不是完全的平面。最早直接注意到地球曲率的例子可能是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里发马蒙·本·哈伦。公元830年左右,他攀登高山,测量天际线夹角(见图1),发现在高处时,这个夹角大于180°。据此他不仅判断出大地的形状为球形,而且大致估算出了可能的周长。

随着天文学的一步步发展,特别是到现代的宇航、相对论等领域的成熟,科学界不但早已经完成了对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的准确尺寸和轨道测量,更可以通过非常简洁的万有引力+相对论修正就精确地解释所有与地球形状有关的天文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昼夜更替、时差、四季、日月食、潮汐,对有规律的所有天文现象时间预报可以精确到秒以内。这些知识是数以万计的科学先驱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所记录下来的自然现象,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反观地平论,它的拥趸们自始至终只能通过碰瓷地球论,找到种种他们认为“地球出bug”的地方,直接忽视其他的正面证据,就迅速滑坡到证明地平论了。然而除了感官直觉以外,甚至没有任何可以直接证明出大地是平面的正面证据。我甚至没有看到过关于“如果地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能够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科学预测。没有这种预测,一个理论就不具备可证伪性,它也就失去了作为科学理论的资格,只能和迷信相提并论。所谓穹顶和地平版本的日月星概念都是基于“大地是平的”这一结论重新构建出来的子理论。这些“子理论”即便被证明了一个是错误的,地平论者还可以直接把它抛弃,从头再生出一万个不同的版本。因此除非先证明地平正确,否则其他的部分连讨论的价值都没有。抛开这些没有证明价值的子理论,仅关于平面大地本身,我可以给出以下几个简单的预测:
第一,如果大地为平面,且地盘半径等于地球的本初子午线长20005km,那么通过简单的三角函数计算,在北极点上空12020千米处,就可以用13毫米的超广角镜头(FOV=118°)拍摄到地盘的全貌,画面边缘恰好是所谓的南极冰墙。这个高度比同步卫星高度36000千米要低得多,显然不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地盘的半径不可能偏离2万千米太多,否则南北走向的路程就要与现实出现大幅度的偏差,因此这个能拍到地盘全貌的1.2万千米的数值同样是不会有很大偏差的。只要能拍到地盘的全貌,是平是球便迎刃而解。
第1.5,即便到达不了那么高,使用高度为30千米的探空气球也可以排除大部分的大气和云层的干扰、拍摄到地盘的很大一块区域了。根据地球半径,30千米高度最多能看到的地平线为618千米。而在地盘上空的30千米,哪怕是上万千米外的地面,只要恰好是晴天没有云层遮挡,那肯定是完全能看见的,甚至还可能跨过北极点从昼半球看到夜半球,如果能拍摄到这样的画面,那必然是地平的铁证。
第二,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米,国内离它最近的海岸线是防城港市附近,直线距离为2270千米。在2270千米距离上看8844米的高峰,如果地球没有曲率,就相当于在462米外看一个1.8米个头的人那么高。这个距离视力好一点的人就能看到了,更何况世界上还有长焦镜头之类的东西可以几十倍地去放大画面,这一点上绝不可能用所谓的“远小近大导致看不见”来打哈哈。只要能等到合适的“千里”无云的大晴天,从防城港市(或更远的其他海岸线上)拍摄到珠穆朗玛峰峰顶,这也是地平的铁证。
第三,非欧几何问题。地球与地平在几何上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地平符合欧式几何,地球表面则是非欧几何。就像把一张方形的没有弹性的贴纸贴在球上永远也不可能贴平一样,在地球上任意位置试图画出四个角都精确为90°的矩形是不可能的,边长越大误差将会越大(图2,以半径6371.939千米计)。但这个问题在平面大地中不存在,无论边长多长的矩形路线都能走出来,如果有人能在地球上的任意地方定出一个边长为500千米的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不但测量出边长准确为500千米(误差100米以内),而且四个角均为90度(误差0.01度以内),这还是地平的铁证。

如果想要让地平论被人接受,以上这些直接证据都是极具价值的。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能做出来,都足以撼动整个现实世界的地理、物理乃至数学根基,成就绝对在今年诺贝尔所有奖项得主之上。然而事实是,我所见的地平论者,除了看看视频和打打嘴炮以外,毫无独立思考和实践精神,甚至对证明地平的方法都没有我这种反对者思考得多。
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网络喷子”对运动健将、政商大亨、娱乐明星等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们嗤之以鼻,不但起黑称、挖黑料,甚至通过造谣和解构将其贬的一文不值。这些“网络喷子”觉得,仿佛通过这种贬低成功者的方法就可以让他们自己更成功、更睿智、更独立思考一般。他们是与众不同,但是为不同而不同毫无价值。
通过总结过去一年在这里的观察经验,我发现地平论者的心态与这些“网络喷子”如出一辙。他们不过是对一种现有的广为人信任接受的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科学共同体和各国政府全部一箩筐地装进骗子的口袋里,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仿佛这种所谓“蔑视权威”的行为能显得自己更成功、更睿智、更独立思考一般。为了维持自己可怜而虚无缥缈的优越感,办起了“布鲁诺”的家家酒,没日没夜地在地球的鸡蛋里挑着地平骨头。希望这些地平论者能早点醒悟:即便找到了地球一万个错误,只要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地面完全没有曲率,地平论就完全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有讨论价值的理论,阐述地平的所谓视频也好书也罢,永远只能是痴人说梦,最多只能当当现有科学框架下的错题集,当茶余饭后“大家来找茬”的资料罢了。

《贴吧地平会志 创刊号》


IP属地:福建1楼2023-10-06 22:08回复
    地平论与常见的民科截然不同。民科往往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会深入学习正统的科学、数学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自己的观点。地平论哪怕在水平高一些的民科看来都是不值一驳的垃圾,但这种思想对教育失败者的诱惑极大,因为这些人往往无法分辨不同假说的可信度,甚至不具备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能力,再加上内心非常空虚、渴望得到认可。地平论所带来的“高人一等”的“觉悟感”恰恰正中这些人的软肋,能把这些地平论者牵着鼻子走,培养出一种宗教式的“皈依综合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06 22:46
    收起回复
      地平论者应该去爬一座足够高的山,测量出准确的地平线俯角数值才能得出地平线毫无下降的结论,而不是看几个视频几张照片空口说没有下降。
      以下是根据6371.939半径计算出的地平线降低角度、天际线夹角与海拔的关系:
      100米:0.32度、180.6度
      500米:0.72度、181.4度
      1000米:1.01度、182.0度
      2000米:1.43度、182.9度
      4000米:2.03度、184.1度
      8844米:3.02度、186.0度
      9600~12000米(客机):3.14~3.51度、186.3~187.0度。
      我不信地平论者隔着视频、照片或者肉眼看看不经过任何的仪器测量就能看出这个位数角度的俯仰角变化。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10-07 11:23
      收起回复
        模拟镜头焦距:26毫米

        可以看到在海拔8800米以内,地平线下降的幅度始终不超过4°。即使乘坐民航机在9600米高处航行,肉眼看到的地平线下降幅度也不过相当于一米外物体向下偏移了5.5厘米,在没有其他参照物的情况下用肉眼根本不可能看出来有没有降低。


        IP属地:福建24楼2023-10-07 12:38
        回复
          送给平平们五个问题,每天问问自己。
          你今天摆脱“质疑地球”的桎梏了吗?
          你今天找到证明地平的直接证据了吗?
          你今天因为相信地平产生优越感了吗?
          你今天尝试办“布鲁诺”家家酒了吗?
          最后一问,你今天要当一个只会碰瓷的“反地球论者”还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地平论者”?


          IP属地:福建36楼2023-10-07 22:16
          收起回复
            @高压吊球✌️ 在?你今天摆脱“质疑地球”的桎梏了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3-11-02 17:59
            回复
              +3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4-05-14 02:56
              回复
                什么罐头我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24-05-14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