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19贴子:411,679

探究曹脂本旨,还原红楼真相,追慕群芳之冠

  • 2
    关于“宝钗”之名的隐喻意 所谓“五代以及唐宋大部分诗词里提到钗这个字眼的时候,往往都带有性暗示”,这个说法明显是错的。实际上,唐诗宋词中提到“钗”字,绝大多数都是跟男女之“情”有关,而不是跟“性”有关。当然了,男女之情很容易扯到性上面。但不能说凡是谈及“情”都必然涉及“性”。之所以“钗”字跟“情”有关,是因为钗由两股簪构成。古时男女分别时,女方常常自己的宝钗作两股,双方各执一股,以此寄托离情。故,
  • 18
    程本宝钗心,脂本宝钗命——从钗学视角看川剧《薛宝钗》中的脂、程错位式悲剧 由谭愫编剧、王玉梅主演、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于2015年打造的川剧《薛宝钗》是《红楼梦》问世以来首个以薛宝钗为第一主角的红楼戏。该剧以程高本后四十回故事为蓝本,塑造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慧痴情而又命运悲惨的宝钗形象。在剧中,宝钗嫁给宝玉以后,面对日益颓败的荣国府,她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地苦苦支撑;面对王熙凤的贪婪和咄咄逼人,她不卑不亢,机智
  • 8
    川剧《薛宝钗》与《白雪梵音》:延续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薛宝钗本是曹雪芹按照自身心目中完美妻子、完美女性的标准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这种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清代中叶儒家社会对完美妻子、完美女性的定义,具备儒家所倡导的温柔贤淑、勤劳俭朴、三从四德、忍辱负重等性格特点。二是符合曹雪芹这个独特个体对于完美妻子、完美女性的定义,即具有曹雪芹本人所最为欣赏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博学明达、怜愍众生等
  • 10
    略说贾母王夫人性格及其对宝玉婚姻的态度 贾母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图面子、爱虚荣,王夫人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天真烂漫、缺心眼,贾母与王夫人的共同特点是目光短浅、容易被他人欺瞒。这才是曹雪芹对二位贵族夫人的基本定位。事实上,也正因为贾母、王夫人都是目光短浅、缺乏心机的人,才管不住王熙凤等人的营私舞弊,并最终招致了贾府崩溃。如果贾母真是高鹗描绘的深明大义之人,王夫人真是拥林派描绘的老谋深算之人,偌大的荣国府怎么
  • 9
    关于时宪书批驳索隐派狡辩 所谓“时宪书早在民间口语中存在”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是在乾隆正朔《时宪书》产生之前,没有任何文献出现过“时宪书”三字。而且“时宪书”也绝对不是“民间口语”中可能存在的词汇。民间口语对历代正朔历日的称呼一般是“皇历”、“黄历”等通俗易懂的名词。“时宪”本身就是文雅典故,属于官称,民间口语断不可能使用如此文意古奥的词汇。《清高宗实录》中的“时宪下一字、今拟易书字”,也绝
  • 5
    北山移文 南北朝 · 孔稚珪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 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世有周子,隽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
  • 9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故事年表 第1年(宝钗17岁,宝玉16岁,静惠16岁,黛玉15岁,湘云14岁,麝月14岁) 1、宝玉与黛玉订婚,二玉因思想分歧争吵决裂。 2、黛玉绝药绝粒而死,死前托宝钗照顾宝玉。 3、贾府遭遇多重危机,元春劝说贾母同意宝玉与宝钗订婚。 4、探春嫁给北静王水溶,成为王妃。 5、史鼐、史鼎家遭遇抄没。 第2年(宝钗18岁,宝玉17岁,静惠17岁,湘云15岁,麝月15岁) 1、宝钗嫁给宝玉为妻。 2、元春薨逝。 3、贾母寿终,王夫人安排
  • 10
    《红楼梦》中已明写宝钗是女娲。第8回《嘲通灵顽石》首联曰:“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颈联则曰:“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石乖玉不光”。脂批云:“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这等于告诉读者,贾宝玉是顽石的后身,薛宝钗是女娲的后身。事实上,也只有宝钗是女娲,金锁与通灵玉的相对,乃是延续了女娲与顽石的故事,作者将宝钗写入关于“女娲炼石”的诗中,才谈得上“不是虚图对的工”。另外,女娲炼石是炼成三万
  • 6
    宝钗形象与当代四川人的缘分(张莉、王玉梅、谭愫、郑无极) 目前所有影视戏剧中的薛宝钗,都属于程本宝钗系统。除了笔者的《白雪梵音》,还尚无表现脂本宝钗的剧本。相对而言,川剧《薛宝钗》在程本宝钗系统中又算是不错的。不仅是首部以宝钗为第一主角的红楼戏,而且着眼点也算是相对较高的,文学性比87版《红楼梦》、越剧《红楼梦》都强。说起来,宝钗形象在当代倒是一直跟四川很有缘分的。87版《红楼梦》饰演宝钗的张莉就是成都
  • 2
    一枝艳冠群芳,唯你守着洛阳…… 2018-4-11 03:05| 发布者:娇娇囡annie| 查看:215| 评论:0 若你问飞姨最喜欢什么花,我一定会告诉你最喜牡丹。 小时候,看奶奶画的一朵朵牡丹,在宣纸上开得姹紫嫣红,一笔一笔的描摹着,一笔雍容,一层乖张。 牡丹的美,是一言难尽的,绝对不可只用端庄而概括,毕竟,牡丹一开,就开出了一个盛唐。 胭脂醉酿×魏紫姚黄 大概是仙子散花时不经意间飘入凡间的花瓣,才会长成如此气韵的花。 雍容端庄,钟灵毓秀的
  • 19
    关于宝钗与宝玉的夫妻相 我发现曹雪芹特别喜欢写宝钗与宝玉的夫妻相。首先是宝钗面若银盆,宝玉面若中秋之月,都是圆润洁白的脸型。其二,宝钗、宝玉说话的声音也很像。第30回麝月竟然将宝玉的声音认作“是宝姑娘的声音”。第三,称谓方面,宝玉是宝二爷,宝钗是宝姑娘,宝钗嫁给宝玉以后是宝二奶奶,跟她婚前的称谓无缝连接。曹雪芹从不将宝玉、黛玉称为“玉二爷”、“玉姑娘”,只用“宝二爷”、“宝姑娘”、“宝二奶奶”作连接。
  • 148
    白雪梵音(后三十回佚稿中的薛宝钗)1-2 1、潇湘之托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绝粒、绝药已久的林黛玉躺在病榻上痴痴呆卧,眼中已流不出一滴泪水。薛宝钗掀开湘帘,端了一碗燕窝粥进来,温言相劝,道是:“妹妹已多日不食。天正凉,好歹喝几口粥,暖暖身子才是。”黛玉只是摇头。宝钗叹道:“妹妹何苦如此?”黛玉道:“姐姐大恩,我如何能报呢?只怪我自己命不好,唯有来世再做姐妹了。”宝钗道:“你跟宝兄弟来日方
  • 18
    川剧《薛宝钗》大体是基于程本宝钗的故事而改编,对宝钗的定位接近于张汝执的观点。虽然没有脂本宝钗的愤世出世,但也表现出了宝钗的贤淑善良、温婉痴情,在程本系统中是很不错的,况且是首个以宝钗为主角的红楼戏,值得赞叹!编剧立意新、文辞佳,主演唱腔好、入戏深,皆让人感佩万分! @lizz888 2015-3-12 09:45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川剧《薛宝钗》,塑造了聪慧而痴情的宝钗形象。面对凤姐的贪婪与咄咄逼人,她不卑不亢,机智应对;面对贾家
    郑磊100 12-11
  • 1
    关于“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女娲的性格其实是跟宝钗完全一致的: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
    郑磊100 10-29
  • 9
    今天下午,我又细细读了一下程高本,尤其是高鹗续书写宝钗面对宝玉出家一段。高鹗之写程本宝钗,有两点是对的:一是宝钗虽然命苦,但她认了天命,能想得开。二是宝钗有孕。我认为这两点跟脂本宝钗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不同之处在于,脂本宝钗是主动引导宝玉悟道出家,主动作出自我牺牲,因为她本来就偏爱佛道。而不像程本宝钗那样是被动接受。另外,脂本宝钗应该只是怀有宝玉的遗腹子,延续宗嗣,并无儿子将来飞黄腾达一说。按脂本的
  • 32
    《红楼神踪》目录 弁言 第一章:“无才可去补苍天” ——今稿贾宝玉的顽石属性 第二章:“幻来亲就臭皮囊” ——贾宝玉的正邪两赋 第三章:“莫怨东风当自嗟” ——神话框架下的木石讹缘 第四章:“又向荒唐演大荒” ——女娲与宝钗的五重关联 第五章:“试看金娃对玉郎” ——神话框架下的金玉良姻 第六章:“三生石上旧精魂” ——宝钗、黛玉的隔世友情 第七章:“情天情海幻情身” ——警幻仙姑的世情俗心 第八章:“目似明星蓄宝光
    郑磊100 10-29
  • 6
    眷故恩义婢送新粮,全夫志淑媛谈旧情 且说宝钗料理贾政、王夫人葬事既毕,偌大的薛家旧宅并各色家具物什或典或卖,仅剩后院一进院落供宝玉一家住居。这贾宝玉既失双亲,上无父母督责,竟是越发任意纵性。他将家事全委宝钗,整日家痴痴傻傻,或从冯紫英辈纵酒游山,或邀卫若兰等河干散心,正经书也不曾读上一句,营生的差事也不曾做上一件,全无半点男子汉的担当,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一家子全靠宝钗、麝月两个替人做些女红针
    郑磊100 10-24
  • 63
    东坡“雪堂”与宝钗“雪洞”的跨时空精神对话 第41回,妙玉邀请钗、黛去栊翠庵品茶。妙玉给宝钗用的茶具乃是作为葫芦器的“£(左分右瓜)瓟斝”,其上有注云:“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给黛玉用的茶具乃是“星犀䀉”(庚辰本音讹为“杏犀䀉”,程高本又改为“点犀䀉”),其上无注。方山、爱明悟都发现所谓“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当是隐含了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贬居黄州时,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
  • 18
    今天想起苏轼,无意间联想到苏轼居然与宝钗也有关系。原来前人已经论述过了宋元丰五年与宝钗的关系。这里再多往前引一些。《红楼梦》41回中这样写道: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以前一些拥林派红学家,比如马瑞芳教授,大肆攻击这里作者给这个器物“瓟斝“,是在暗示谐
    郑磊100 10-23
  • 60
    关于读者对钗、黛的评论风尚 关于读者对钗、黛的评论风尚,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脂砚斋、畸笏叟、诸公等人生前的圈内读者评点阶段,对应时间是乾隆前、中期。这个时期,脂砚斋、诸公等读者赞美的是宝钗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对黛玉的阴暗心理多有讽刺、批判。但这一时期也有畸笏叟等少数读者对林黛玉比较痴迷。只是畸笏叟也认为宝钗的品格远远高于黛玉,所以畸笏叟在为黛玉辩护时,反倒拿钗黛合一论说事,尽可能地让
  • 8
    关于人性及狭儒人格(答爱明悟) 人性是很复杂一样东西,趋利避害与布施奉献都是人性,正如自私自利与助人为乐同为人性一样。只是趋利避害是人类身上所存在的动物本能,是最普遍的东西。而布施奉献则是人类高于其动物本能的存在,虽然不是普遍具有的品质,却代表了人类所能达到的道德高度。譬如,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中位成绩代表了这个班的整体水准,而尖子生代表了这个班的最高水准一样。你不能因为说尖子生这种成绩比较少
    郑磊100 10-24
  • 64
    女娲转世为宝钗的意义正在于引导宝玉悟道出家! 宝钗引导宝玉出家,这个大结局是理解《红楼梦》的最关键一环。如果看不到宝钗对宝玉的引导,开篇即登场的女娲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癞头和尚又何至于安排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红楼梦》整个神话框架体系都会坍塌在地,根本搭建不起来。事实上,即使在程高本流行时期,就有读者对癞头和尚安排金玉良姻提出过疑问。譬如,郭则沄《红楼真梦》第3回中,就借探春之口问道:“就看那癞和
    郑磊100 10-23
  • 12
    内道(佛)外儒才是对宝钗气质的准确定性! 宝钗身上兼有佛、道与儒家两方面的气质,这是肯定的,但这就存在一个宝钗究竟以何者为主的问题。欧丽娟所说的“在做儒家君子的同时,也能欣赏和体悟佛道的出世哲学”明显是不正确的,宝钗骨子里仍然是属于佛、道的愤世出世,而非循规蹈矩的儒者。因此,“内道(佛)外儒”才是对宝钗气质的准确定性。在对佛、道偏爱与儒家规矩发生冲突的时候,宝钗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个性原则。像宝钗以
    郑磊100 10-20
  • 8
    关于宝钗的临危出嫁与婚后自我牺牲奉献 一个怪鸭 2018/10/18 14:41:13 老郑你推测过宝钗什么时候回大观园的 郑无极 2018/10/18 14:42:00 你说的宝钗回大观园具体指什么?是指第76回宝钗搬走以后又搬回蘅芜苑居住,还是指宝钗后来又回大观园逛逛? 一个怪 2018/10/18 14:43:0 居住 一个怪 2018/10/18 14:43:58 我的续书就是请抄蘅芜苑开始 郑无极 2018/10/18 14:44:58 我认为宝钗后来没有再居住蘅芜苑了,后来嫁给宝玉,也是住在专门的婚房里 14:46:50 一个怪 2018/10/18 14:46:50
    郑磊100 10-23
  • 3
    《红楼梦》并不弱于《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作品。但曹雪芹一生作品仅《红楼梦》,远不及莎士比亚高产。因此,综合来比,曹雪芹弱于莎士比亚 将《哈姆雷特》仅仅当作《王子复仇记》来读,就如同将《红楼梦》仅仅当作三角恋爱来读一样,属于郢书燕说或买椟还珠的读法。《哈姆雷特》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复仇这个行动,而在于围绕复仇而产生的思想波澜。我在《论宝钗》之《弁言》中就引用过《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
  • 75
    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顶尖的,但我认为托尔斯泰还是不能跟曹雪芹比,因为整个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基本就是受法国文艺思想的影响,邯郸学步的色彩过于浓厚。托尔斯泰也不例外。比如,《复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悲惨世界》的模仿。本来,在基督教文化中,抹大拿的玛利亚就是一个原型符号,用妓女去考验人的灵魂,其唤醒人的神性,这是基督教文学中的常见母题。《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对芳汀、珂赛特的拯救,在思想寓意方面就
  • 0
    清代长篇小说初本即有点评属于普遍现象。明代长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先以白文本流行多年以后才有后人评本问世。但清代中叶长篇小说初本即为评点本属于普遍现象,评书人通常是作者朋友或作者本人。除《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外,康熙时期有刘廷玑等五十余人点评吕熊《女仙外史》,刘廷玑等人系吕熊朋友;雍正时期有林钝翁点评曹去晶《姑妄言》,林钝翁其实就是曹去晶本人;乾隆时期有蔬庵等人点评李汝珍《镜花缘》,蔬庵即许乔林,系李汝
    郑磊100 10-14
  • 105
    金钏之死乃是宝钗放弃治世理想的象征 《红楼梦》第30回,金钏曾对宝玉说过一句话,叫做“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后来金钏果然投井自尽。这很容易让现代读者将这句歇后语理解成预示金钏投井的意思。但实际上,这并不是这句歇后语的本意,这句话本来的意思其实是“命中注定属于你的,永远也跑不掉,不必急于强求”。按,因过去的人凿井而饮,自家的井是需要定期清掏的。家中女眷汲水时偶然将金钗掉落自家井中,到清掏
  • 26
    《嘲通灵顽石诗》实为又一首《金玉姻缘赞》! 宝钗实为女娲后身,而《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乃是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复返大荒山,这是理解《红楼梦》全书“大色空”主题的最关键一点。如果读者看不到这一层,则可以说基本上看不懂《红楼梦》。不仅是看不懂全书整体的结构和脉络,书中具体的很多诗词、细节,也是根本无法弄明白的。关于这一点,在第8回的《嘲通灵顽石诗》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以往蔡义江等拥林派评红者从捧林诬钗的
    郑磊100 10-13
  • 4
    《嘲通灵顽石诗》实为又一首《金玉姻缘赞》! 宝钗实为女娲后身,而《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乃是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复返大荒山,这是理解《红楼梦》全书“大色空”主题的最关键一点。如果读者看不到这一层,则可以说基本上看不懂《红楼梦》。不仅是看不懂全书整体的结构和脉络,书中具体的很多诗词、细节,也是根本无法弄明白的。关于这一点,在第8回的《嘲通灵顽石诗》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以往蔡义江等拥林派评红者从捧林诬钗的
  • 8
    《风尘偏作嫠妇泣》补充问答 在《风尘偏作嫠妇泣——论妙玉结局》一文中,笔者已阐明,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妙玉的结局乃是在水月庵(馒头庵)中沦为尼娼,并一直苦苦单恋着宝玉。在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为僧以后,妙玉闭门谢客,单方面宣称自己为宝玉“守节”,以精神上的宝玉之嫠妇自居,从而愈发遭到世人的耻笑和嫌憎。因大家都比较关注妙玉的结局,提出的问题比较多。笔者特写此文,权作补充说明。 问题之一:妙玉单恋宝玉有何证据
  • 66
    风尘偏作嫠妇泣——论妙玉结局 早在第5回《金陵十二钗判词》、《红楼梦组曲·世难容》中,作者就已提示过读者,后文中妙玉沦为了**: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
  • 48
    只恐石凉花睡去——论湘云结局 要探讨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史湘云结局,就必须首先从湘云一生的婚嫁说起。《红楼梦》第31回有所谓“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说法。湘云显然是由她那一对金麒麟牵线,而与日后的夫君结下了姻缘。那么,湘云未来的丈夫究竟是谁呢?脂砚斋早就明言,后文中湘云所嫁的男人是卫若兰: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庚辰本第31回回前总评)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
    郑磊100 10-10
  • 24
    日边红杏不到秋——论探春结局 脂评本对于后三十回佚稿中探春的结局,主要是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探春嫁了贵婿,做了王妃。二是探春将要远行海疆,终生不再返回贾家。前者主要是见于第63回探春抽取花名签的一段文字: 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
  • 2
    宝玉根本不是什么“新人”,宝钗才是“新人”! 李辛亥: 不知道谁说,宝玉是从封建社会里脱胎出来的“新人”!!简直可笑至极!! 郑无极: 好像最初是李希凡说的,以后官方红学会人云亦云。实际上,清代根本不是封建社会,宝玉也不是什么“新人”,“新人”在当时是特指婚礼中的新娘! 一个怪鸭: 哈哈哈哈哈 郑无极: “新人”在《红楼梦》所处的时代一般是特指婚礼中的新娘: “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 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
  • 4
    关于宝钗对宝玉之爱的对话 tulip619: 一直认为,三皈五戒修慈悲心,禅定证悟才是修行佛法,看了薛宝钗,鲁智深才明白,讽刺实时,愤世嫉俗是更大的慈悲,是正义,是救渡众生,是佛法精髓。修行人看到社会上不平事,要向宝钗那样说出来,不能只顾自己闭关修行。 郑无极: 道家有小隐、大隐,佛教有小乘、大乘。像宝玉、惜春都是小乘,自修自了;而宝钗、鲁智深则是大乘,普度众生。而世道昏暗时,高人义士乃讽刺时事、愤世嫉俗,作佛门
  • 4
    王熙凤的末路悲歌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这是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极为重要的一回。其重要性,脂批已经有过明言: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
  • 18
    第八章:“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脂本宝钗的婚嫁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往今来的男婚女嫁,都无不期盼这婚姻幸福。对于古代女性而言,婚嫁的成败更往往是关乎她一生的荣辱苦乐。那么,《红楼梦》(脂评本原著)中的薛宝钗,又是否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婚嫁幸福呢?表面上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脂评本中,宝钗嫁给宝玉之后不久,夫家就遭到查抄、籍没,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准一落千丈,甚至
  • 21
    宝玉的不做官与宝钗的牺牲奉献 从敦诚《挽曹雪芹》之初稿中一句“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来看,曹雪芹应该不像书中的宝玉那样憎恶科举本身,他的立场可能更接近于书中的宝钗:尽管宝钗既猛烈抨击赃官,但也认可科举作为一种仕进掌权的手段,是可以一试的。但宝钗的原则是,做官就应该掌握权力,横扫天下赃官,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一旦做不到,则不如干脆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
  • 1
    从敦诚《挽曹雪芹》之初稿中一句“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来看,曹雪芹应该不像书中的宝玉那样憎恶科举本身,他的立场可能更接近于书中的宝钗:尽管宝钗既猛烈抨击赃官,但也认可科举作为一种仕进掌权的手段,是可以一试的。但宝钗的原则是,做官就应该掌握权力,横扫天下赃官,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一旦做不到,则不如干脆不做官,“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曹雪芹作为罪臣之后
  • 49
    宝钗至爱宝玉!何来“看不上”宝玉一说?(驳“好风展翅”) 宝钗分明至爱宝玉!何来“看不上”宝玉一说?事实上,出现《红楼梦》故事层面的所有男子,宝钗唯一看得上的也就是宝玉!你要硬说宝钗“不爱”宝玉、“看不上”宝玉,我只能认为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宝钗!再麻烦你再把第34回原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
  • 68
    关于宝玉是否“配得上”宝钗的问题 关于宝玉是否“配得上”宝钗,有两套评判的标准,一种是按世俗的标准来评判,宝玉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窝囊废”男子当然是远远配不上宝钗的。但另一种是按当事人即宝钗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宝玉又配得上宝钗。因为宝钗只在乎宝玉对愤世原则的固执坚守,而不在乎其它世俗意义上的才华、名位这些。即使不看女娲与顽石的佛法因果链,单就今生来看,宝钗对宝玉的知己至爱也是很有思想性格上的根源的。宝
  • 6
    关于宝玉是否“配得上”宝钗,有两套评判的标准,一种是按世俗的标准来评判,宝玉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窝囊废”男子当然是远远配不上宝钗的。但另一种是按当事人即宝钗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宝玉又配得上宝钗。因为宝钗只在乎宝玉对愤世原则的固执坚守,而不在乎其它世俗意义上的才华、名位这些。即使不看女娲与顽石的佛法因果链,单就今生来看,宝钗对宝玉的知己至爱也是很有思想性格上的根源的。宝钗从小就是一个喜欢看杂书,杂学旁收
  • 10
    从《离思五首》之四看反封建论的阴暗狭隘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悼亡诗,当属元稹写给亡妻韦丛的《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自潘岳之后,“悼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特定名词,特指丈夫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歌。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即有云:“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艳阳词》记载: (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苦贫。
  • 15
    宝钗引导宝玉出家,就是理解《红楼梦》整个逻辑链的最关键的一点,宝玉的情极之毒,宝钗的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癞头和尚携带顽石下凡以及对金玉良姻的撮合,女娲对顽石的弃置与报偿,其实全部都围绕这一点。但前人眼拙,意识不到曹雪芹还有这些古怪的想法,直到我们钗学才揭示出来!
  • 17
    据脂批,后三十回佚稿又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可与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对看: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
  • 11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与脂砚斋的悲伤泪泣 据脂批,后三十回佚稿又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可与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对看: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
  • 28
    从《离思五首》之四看反封建论的阴暗狭隘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悼亡诗,当属元稹写给亡妻韦丛的《离思五首》之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自潘岳之后,“悼亡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特定名词,特指丈夫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歌。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即有云:“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艳阳词》记载: (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苦贫。
  • 6
    关于对宝钗形象的想象 一个怪鸭: 老郑你写宝钗的时候眼前会不会浮现出张莉的样子 郑无极: 我写宝钗的时候,如果是理性地阐述观点,脑中浮现的就是“宝钗”这两个汉字,不是谁的样子。如果是补拟具体情节,则可能浮现出张莉的样子,但也并不固定是张莉。只是张莉的容貌最符合我对宝钗的想象(估计也符合绝大多数读者对宝钗的想象),出现的概率最大而已。大约是因为我是看程乙本《红楼梦》在前,看87版电视剧在后,以后又反复品读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