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吧 关注:16,897贴子:994,637
  • 13回复贴,共1

祭侠义之精神与读过的武侠作者及作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地。
诤神正鬼飨之。
千秋英烈侠客义士忠魂飨之。
谗佞奸邪反乱污秽之鬼之神之人勿得与飨。


IP属地:宁夏1楼2014-06-21 16:56回复
    二楼祭太史公。
    自太史公始,游侠名以正,非徒乱民生国法者也。臆乎太史公之时,称游侠者聚豪富、养门客,烮仇雠而快意,亦多暴徒尔,公不纪之而已。譬如刺客独不记载要离,恐公于人情有不忍耶!朱家大侠,行端履正,匿贤士不避逆刑,进良臣不要己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谓朱家者也。郭解少时贼乱,及长变节,太史公称之于后。我所敬重太史公,不止于《史记》,更在乎其不以人言风闻为是,心怀正义,而可以拔人于闾巷,以厉时人。哲学上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太史公有之。另外,刺客以义独立于世,皆贫寒有奇能者,受恩于卿相而以身报之。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其母云:“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每念至此,概不叹息焉!
    太史公之游侠刺客,皆有后世侠客的精神原貌。
    摘录《游侠列传》原序论一段,以示吾文不采,不足以达公之意也。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愿太史公志垂千古。


    IP属地:宁夏2楼2014-06-21 16:57
    回复
      三楼当满三斗酒,月夜入海敬太白。
      李太白,是儒而侠,侠而纵横,纵横而道,道而仙也,说是儒侠不如说是仙侠。太白天姿纵横,才思浩荡,不可以世俗观之。后人论之李白苏轼说:李白苏轼不可学,无二人之胸襟才情而学二人之诗文,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徒增笑尔。东坡处尚可追逐,谪仙人只可水中观月,摩天望影。此处不是论他时。所以爱太白者,不是为他的诗,而是他的为人,万世一人也。太白为人,不为人下,也不为人上。上可以使贵妃磨研、皇帝斟酒,下可以千金一掷与市井同欢。上怀安国定邦治天下心,下有惩奸恶救良善之举。方其醉草吓蛮书、折辱杨国忠时一任己意,或其骑驴论兵法、施救郭子仪处明见青天。亦真亦假,亦侠亦仙。何必曰“这是传说,不必当真”,李白已经成为精神层次上的象征。
      附录太白《侠客行》及《临路歌》,欲使诸君之太白心怀正气,匪徒以狂放动人间也!
      0侠客行0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0临路歌0
      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击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出涕!


      IP属地:宁夏4楼2014-06-21 16:59
      收起回复
        四楼祭梁公。
        梁公恬然淡泊,在我印象中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田园文人形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风格。诚如人言,梁公作品总有不足处,可我们喜欢的是梁公作品中那独一无二的平和清淡,这是一种静心愉悦的享受。在心情舒爽时还可以咀嚼梁老的诗词,再对其品头论足,调侃玩味,想梁公若对面而坐,也不禁莞尔一笑。本人五音不全,棋艺甚陋,不敢对梁公放肆。杜甫称赞孟浩然的诗云:清词句句尽堪传。梁老近之。
        并献给前后来往的武侠作家。


        IP属地:宁夏5楼2014-06-21 17:00
        回复
          五楼祭大家逝去的年华和心中的侠客梦。
          小时候总想着向那些侠客一样练就一身本领,在江湖纵横。长大后才明白武侠是成人童话。里面包涵很深的社会生活意蕴。虽然不能向侠客那样飞跃腾挪,为所欲为,除暴安良,但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尽侠之义、行侠之事。
          少年踌躇满志,青春混沌虚度,现而今为生计奔波,“每搔头自念,概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借先生蒲松龄《聊斋自志》中言,亦足以动余情,悲余心也。宋文山公言“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然念此若不痛,则吾心已死;而复念伤怀,吾又何能为?愿诸君鉴之,无复至此也。
          少年词祭少年
          博野称鸣凤,南阳号卧龙。非关天下计,无奈是多情。
          春夜潇潇雨,梧桐馥馥风。相知不相识,辗转复思梦。
          杜牧辞祭青春、近来的年华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
          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
          梦中词祭梦中我
          褴褛采薇宫,戟身破岩中。
          神思若春日,卧云瞰山峰。


          IP属地:宁夏6楼2014-06-21 17:01
          回复
            一、先说说平江不肖生,平江不肖生姓甚名谁我已不记得了,我知道他的名字就存在于我的脑子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蹦出来。在我有限的知识里,我一直把他当作旧派武侠(我不知道学术界的称呼,只为了区别新派武侠)的一个开端者,就好像梁公于新派武侠一样。平江不肖生的作品,我读过两部。一部是《江湖奇侠传》,另一部是《近代侠义英雄传》。传统武侠,也就是在平江不肖生以前的武侠作品大多是评书人作的,从唐传奇《昆仑奴》、《聂隐娘》、《红线传》发展而来的侠义小说大概分两类:一种是仙侠类,里面的人物运用飞剑,可以修行以了正道,至于成仙,像《七剑十三侠》;一种是侠义传,里面是普通的侠客,却有高超的武艺或行侠仗义或惩奸除恶,最副盛名的应当是《三侠五义》。
            而平江不肖生这两部作品却正好是分属两种风格的。
            ~~~~《江湖奇侠传》,讲述崆峒、昆仑两派剑仙剑侠互相对立并牵扯其他邪魔之事,里面奇幻诡谲之事,层出不穷。著名的人物像金罗汉、笑道人、红姑、柳迟、红云老祖等人。里面的故事和设定深重地影响了后来武侠小说的发展。《火烧红莲寺》一节,更几乎是“烧遍全国”。特别是还珠楼主借此发挥成就了民国时的巨著《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对此的传承印记很明显。
            ~~~~《近代侠义英雄传》,则是一种纪实性质的作品。作品以霍元甲为主线牵扯出一大批清末时期的武术家和侠义英雄们。记载了平江不肖生所听到当时的江湖传闻。虽然霍元甲为主线,却纷纷遥遥地写武林故事,比如武林寻仇、江湖飞贼、比武争胜等等奇人异事。但是主要思想确实想要借武强国,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波浪下,更冷静地说出中国传统文化如武术、医术等诸多可取之处,并非一无是处。大多数人物都忘却了,但是情节却有记忆:鼻子李巧得柳木牌,又几乎失之;大刀王五得艺山西董;陈广泰广东救友;两位师傅见鸟雀创拳法;更奇的是讲述太极拳皮肤能使鸟不能飞、能使飞鸟不能落;针灸技术的神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看来我又想再看一遍了。
            ~~~~平江不肖生的作品充满了传说奇趣,民风民俗,或真实或诡谲甚至于神话。虽然其两本书都像旧派小说一样经常出现大篇幅与主线无关的篇章,感觉很散乱(不过这些单独的故事都可以做短篇读),但是从此开始中国小说兴起了一次武侠潮。并且其思想独立,见识广博,甚矣哉。


            IP属地:宁夏8楼2014-06-21 18:45
            收起回复
              但见得,大雪中露出一段篱笆,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草帚儿上却挂着一条麻布,看官心中纳闷,确是怪哉!只见麻布上书几个烂字:“今天打烊,明日歇业”。


              IP属地:宁夏10楼2014-06-21 20:08
              回复
                二、北派武侠、“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和《蜀山剑侠传》
                民国时期北派武侠五大家,为首的许就是还珠楼主李寿民了。我只读过他的《蜀山剑侠传》,王度庐先生的鹤—铁五部曲我也读过,至于像其他作家宫白羽、郑证因、朱贞木等人的作品,在我武侠狂热期没有找到他们的作品,算是几乎没有读过。到现在人也懒了,心也懒了,也就罢了。说起来读民国武侠是出于对武术本身的爱好和对其中传奇人物的好奇(个人好奇心比较重),因为当时武术界正是昌盛的一段时期,武术界原本的人物就充满了传奇色彩。那时的武侠小说也就多充满正当规矩的技击打斗,而那时的武侠作家要不自己通晓武术、要不然就有专门的武术人作为指导。但就其行为论不过是借武术之昌盛为稻粱谋或做锦上添花,中间夹杂个人情怀也不过一时之秀,即为故事家,无异于杂流而已。
                单说还珠楼主,据说曾为段祺瑞座上客(想段祺瑞何德能,文武招揽,似乎当时武术名家虎头少保、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禄堂也是他的幕宾),素以文名。撰写《蜀山剑侠传》洋洋洒洒,放荡无止境,论奇幻处、诡异处、瑰丽处,处处使人瞠目结舌,出乎常人之意外。文采斐然焕然,名思卓然皎然。所谓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鸣其一端,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处。此处不能尽言。但前部分犹受武侠小说所困,不能脱迹牢笼,而且有明显的模仿采摘《封神演义》和《江湖奇侠传》之处,越到后来,巨擘纵横,妙笔生花,时见迥思。然而其中作者寄托,我一直不得深知,也没有深究。读竟此书,余有两恨:
                一恨此书不竟。还珠楼主作书一直到解放后,因为当时要打倒牛鬼蛇神之类,作者封笔了,留下了一半著作。或者此书没有尽头、或者笔者收笔就算文书完结,但是故事发展到一半,中途而废,毕竟使人怅惋。
                二恨天道无常。不知道还珠楼主有什么寄托,或者譬喻。书中的天道明显是归于蜀山一派,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感,固然蜀山派所行正道,然而其门下诸人犹以骄横,常使别派无辜受戮,而俱委之天命,不亦讹耶!


                IP属地:宁夏12楼2014-06-22 16:23
                收起回复
                  占楼,顶!
                  向楼上诸神学习,保持队形


                  IP属地:宁夏17楼2014-06-22 22:34
                  回复
                    每日占楼一水。
                    昨天傍晚打雷又下雨,西北落地天边确是一团红霞,十分好看。
                    今天傍晚清风柳枝摇,开怀欲乘风,煞是清爽舒服。
                    现在,宅在宿舍中,突然熄灯了。
                    前几天冲了二十块钱的电,学校在我们临走前给各宿舍装上了空调,也在前几天可以用了,本来我们宿舍就是最凉爽的之一,我也无可无不可,但我那些可爱的同学们确实太开心了,于是乎空调一开,大家的宿舍门同时关上,享受清凉一下。没想到乐极生悲,今天半夜没电了,看来我们严重低估了空调的耗电量


                    IP属地:宁夏19楼2014-06-22 23:22
                    回复
                      三、悲情王度庐和典雅的萧逸
                      我也不知道先看的哪个人的书了,大概是时间上差不多。因为小时候的记忆《甘十九妹》电视剧,于是看了原著;因为李安的《卧虎藏龙》了解的王度庐。
                      ~~~~~~第一次读王度庐的作品时,十分伤感,甚至于惆怅不能自已、心情悲痛得什么事也没有心情了,只可蒙头大睡,一觉醒来方觉快乐点。王度庐的书简直不像武侠小说,抛开那有限的江湖恩怨、武林争斗,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悲伤,至于里面人少有的应该高兴的场面,王度庐也要用尽哀婉的句调、伤怀的字眼让读者感觉不出快乐来。后来我才知道,王度庐是写言情后来转写武侠的。这也是王度庐先生对武侠的一种贡献吧,将鸳鸯的柔情带入刀剑的豪情,侠——武——情三者构成现在武侠的三种要素。现在重读王先生的书,品味里面的情,还能发现些豪气、看见些欢乐。也许是我当时的精神就很萎靡,状态就很堕落,导致这种情况。
                      ~~~~~~李慕白,我最喜欢的人物。我当时无论从精神、志气和气质上都像极了李慕白。恐怕当时我的人生标准就是做李慕白。当然我是文武皆不如李慕白。虽然现在看来我当时很颓废,价值观和生活取向都似乎不足取,但好过现在的失忆状态。我经过几年的清心淡欲,现在好像白纸一般,任凭环境去填写。而关键是我面对的不再是干净的大学生活了!唉!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实在比练姐姐和卓一航两人还要复杂,实在不干脆利索。然而两个人良缘得就,也确实不是两个人的选择。也许这可以出现在其他任何小说家的口中,却绝对不能发生在王度庐笔下的李慕白和俞秀莲两人身上。即使后来没有孟思昭的义、谢纤娘的情,只一股金钗和第一次的比试就足以成为二人情愫中间的愁山恨海。这也是王度庐的悲情写法。
                      ~~~~~~萧逸对王度庐的继承很明显,在萧逸的未成熟作品中还能清晰地看到还珠楼主的奇幻和王度庐的悲情,甚至在情节上还有生硬的模仿痕迹。后来作品中《马鸣风萧萧》前半部分尤其是赛马场一段明显是《铁骑银瓶》中韩铁芳和春雪平的情节。甚至在其《饮马流花河》中春小太岁的存在也像极了玉娇龙。然而相对于王度庐细腻的情感抒发,萧逸做了简化和更为舒畅的表达。而对于还珠楼主那么奇幻的仙侠世界,萧逸更是借代奇门遁甲和心灵的映像逐渐转化成一种亦虚亦实的境界。萧逸区别于现代武侠作家的地方就是这文字的典雅、情愫的含蓄而又有舒畅、武术的灵性化和对奇门遁甲的演用。然而萧逸对于情和人性的表达总不够完美,主角的塑造总在没有完全表达的时候就结束了,很有一些作品都能看出实在的感情硬伤或者是人物先后的矛盾。
                      ~~~~~~甘十九妹,至今最怀念的一部电视剧。《甘十九妹》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是一种经典。看书和看电视剧完全是两种感觉。我个人更倾向于电视剧中那种鲜明的人物性格设定、机智幽默的对白、针锋相对的辩论。于甘十九妹绝世风姿、微含笑而或哀婉的声色和尹剑平那萧健的身形、冷静或含愤怒、淡然而带幽默的面目总是不能抗拒的倾慕,尉迟兰心天真可爱又耍小聪明而毫无机心的痴情,也总让我或笑或哭。尉迟兰心的生与死也再给了尹哥哥与十九妹必须对决的理由。风叶萧萧兮人独立,功名丧尽兮魂相依。


                      IP属地:宁夏20楼2014-06-23 20:47
                      收起回复
                        再序一下:写的时候,舍友的音响放着音乐。自己并不是很清楚的思路更加混乱了。哎,真比不上古人读书啊。想毛主席年轻时经常去菜市口读书,我毕竟不行啊!又想起我六年级时在农村的集市上买的第一本书——《三国演义》,当时我和姐姐等着修鞋,我就趴在修鞋的箱子上细细的读了前六章,甚至对其中的开场词和首段到现在都犹如方才看得一样。看来我真的衰了


                        IP属地:宁夏21楼2014-06-23 21:06
                        回复
                          由于太乱,关于萧逸,遗漏了一点。
                          萧逸的作品让我感觉萧逸本人应该是一个很注重内思并深具灵性的人。因为像书中描写的东西稀奇的武功和武功具象化的描写非有此性不可。


                          IP属地:宁夏22楼2014-06-23 21:45
                          回复
                            没有,第一、心情没整理好也没时间,第二、断网,爪机无力。暂时中断


                            IP属地:宁夏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4-06-29 0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