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12,338贴子:70,842,596

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背景
三国之后,曹操家种了多年的枣树,熟了,让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杆子全给打了,曹魏变成了西晋。
西晋皇帝司马炎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娶了个丑媳妇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丑皇后贾南风起了个头,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开干,自家人打起来,谁都不手软。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捡了便宜,‘五胡乱华’掀起了一场民族大混战,把北方砸了个稀巴烂。
公元439年,鲜卑族领袖拓跋焘统一了“五胡十六国”的北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北魏不够坚挺,又让“六镇起义”给冲了个七零八落。“六镇起义”托出了高欢、宇文泰两颗政治新星,一东一西,各自立了个傀儡皇帝,把北方又分成了东魏、西魏。
东、西魏的关系就跟现在的朝鲜、韩国差不多。东魏认为自己是北魏正宗,西魏是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西魏说东魏那是不要脸,自己才是承袭正统。彼此视对方为头号敌人,都要干掉对方,一统北方,东魏、西魏几乎年年开战,不开战的时候也不闲着---开骂。可惜,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直到死,谁也没怎么着谁,他们的儿子们相继废掉傀儡、称帝,史称北齐、北周。
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一团浆糊。
没人跟他打,自己跟自己打。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之后,史学家拽词说‘衣冠南渡’、是中原文明往南迁移,说白了,就是西晋被人打的受不了,在北方呆不下去,被撵到江南之后变成了东晋。
东晋维持103年,最后在内斗中彻底耗干,紧接着宋、齐、梁、陈四国换的跟走马灯似的,一直跟北方以长江为界对峙。
历史上把这段乱哄哄的时期叫做“南北朝”。


1楼2018-03-27 15:43回复
    正文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2楼2018-03-27 15:44
    回复(19)
      从黄巾起义算起,乱了三百多年了,算算时间,应该到时候了。
      我要说的,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541年,三国鼎立的华夏大地上发生着一些这样的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初在南郊祭天,还亲自下田种地,体验百姓的艰辛,期盼有个好收成;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黄金搭档’苏绰的建议下,发布了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行政手册。宇文泰放了狠话:谁不会背六条诏书,就不让谁当官了;
      西魏上下都忙着背六条诏书的时候,东魏新的立法《麟趾格》颁布实施了。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必将被另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影响着。当然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就是这些不知道的事却改变着他们身后的历史。
      比如农历6月13日杨坚的出生。


      3楼2018-03-27 15:44
      回复(9)
        登场
        一般有皇帝出生,史书里总会有一些比较扯淡的记载。皇帝越**,记载越玄乎。这样的记载看多了,总让我误以为:不这么写点,显得史官很不专业。
        开国皇帝登基,身世就得使劲往名人先贤身上靠。实在靠不上,就舔着脸说自己是老天爷的儿子,反正老天爷不能摆手说不是。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就说是金光附体,好几天都没消,我读书再少也知道,那就是新生儿的黄疸,还说成金光附体,真好意思;


        4楼2018-03-27 15:46
        收起回复
          汉高祖刘邦更是不害臊的说,他妈梦中都能与神龙交合,生下刘邦。不知道这算不算刘邦他妈有外遇,给他爹戴了绿帽子。后来的史官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再碰到这种情况就用春秋笔法改成了“梦日入怀”。
          诸如此类比较扯淡的说法,差不多所有帝王都有。朱温和朱元璋好一点,出生时都是火光冲天,左邻右舍的大老爷们跑去救火。到了一看,不是着火,是女人生孩子,显得有点尴尬。跟这些不顾一切的瞎说比起来,杨坚写的还是比较正常的。


          5楼2018-03-27 15:46
          回复(4)
            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夜,冯翊郡的般若寺里,一院子紫气一直不散,甚是漂亮。时任云州刺史、大都督的普六茹忠将军异常紧张,沙场征战十几年,将军已经不记得上次这么紧张是什么时候了。这种提到嗓子眼的坐立不安,不是要打仗了,而是他在等待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满眼的倦意却幸福的激动着,这种紧张又带着幸福的感觉仿佛是人世间最美的。
            确实,将军要比一般的等在产房外的父亲要更紧张一些,他已经35岁了,这岁数在当时,别人都要当爷爷了,他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倒不是将军有什么不孕不育的毛病,实在是半生戎马生涯,跟夫人吕苦桃聚少离多。随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将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心里连谢佛祖保佑。下人报喜说是个男孩,将军高兴的有点不知所措。
            为了让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能健康的成长,长大后威武坚毅,卓尔不群,将军特意取名为“坚”---普六茹坚。“普六茹”是个鲜卑姓,虽然将军有个鲜卑姓,但是却不折不扣的是汉人。普六茹忠,原姓杨,因为过于生猛,屡立战功,被赐姓普六茹。这少数民族的姓写起来比较麻烦,看着也费劲,为了大家都省点劲,咱们还是称呼汉姓----杨坚。
            正当全家上下都为杨家后继有人高兴的时候,一位专程从河东赶来尼姑智仙神奇的出现,要看一看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智仙看过后,对杨忠夫妇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让他住在俗人住的地方”。让杨忠夫妇把这个来历不凡的孩子交个自己抚养,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的杨忠将军不舍得孩子一出生就让尼姑带走,但是笃信佛教的他们又不能不信,最后折中了一下,在家里腾出一套房子,安置成别馆,把杨坚交给尼姑智仙抚养。这点从杨坚的小名就能看出他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那罗延(梵文,金刚大力士的意思)。
            以上的记载都还比较靠谱,但是普通人当不了皇帝,照这么写下去,皇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必须写点不一样的。史官也不容易,写史还得兼职干裁缝,给皇帝打造一套金光闪闪的政治外衣,告诉天下人:皇帝是命里注定的,你们甭惦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史官必须写的玄之又玄,通俗一点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根据史书的记载,杨坚的母亲吕苦桃忍不住对孩子的思念,偷偷跑去看儿子,抱起儿子时,只见杨坚头上长角,全身长满鳞片,吓了一跳,松手把孩子掉下地。记得小时候有部《小龙人》电视剧很火,杨坚头上长角,身上长鳞,要是身后再长个尾巴,就能凑出整套的‘小龙人’。
            ‘小龙人’还不算完,史书越写越玄乎。杨坚越长越大,这长相是越来越抽象:“下巴像龙,额上有五个肉柱长上头顶,目光四射,手上有“王”字,纹路十分清晰”。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很认真的看看自己的手掌。我手上有个‘川’字,纹路也很清晰,可是到现在也没占过任何一个山头,别说山头,连地头也一点没有。说这些记载扯淡,它们还挺配合。估计这些就是史官抓耳挠腮,揪着头发都想不出来时,照着古书上描述龙的那段抄的。这种胡说八道的无稽之谈,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我这人废话连篇,总是抓不住重点,写这么多,就一句有用:
            杨坚从小是跟着尼姑吃斋念佛长大的。


            6楼2018-03-27 15:47
            收起回复
              入学
              杨坚小朋友不剃发、不受戒,算是俗家小和尚。小和尚的童年简单,呆萌,但是没什么童趣。一个孩子整天打坐、念经、吃斋,唯一的玩具是个木鱼,能有什么意思?杨坚小和尚一直老老实实地跟着师父,过着燃灯诵佛的清心寡欲的生活。直到13岁,杨坚才离开师父智仙开始上学。不知道杨坚临走时,智仙师父有没有跟杨坚说,“一门之隔,两个世界”,这么有深度的话。反正杨坚和尚生涯结束,开始了学海无涯模式。
              如果你很不屑的说:切,13岁?我六岁就正式上学了,这还不算幼儿园。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你上的小学,杨坚上的是太学。
              简单介绍一下西魏的太学:
              靠武力执掌天下的宇文泰在得到名臣苏绰之后更加坚信: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手下这帮文盲将军,拿砍刀比拿毛笔顺手,杀的人比认得字能多出好几倍。有的混到大将军了,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让掌权大哥宇文泰很受伤。为了避免对手笑话自己手下这帮人的素质,宇文泰专门开了扫盲夜校,让这帮手下都恶补文化知识。夜校的效果不理想,我估计老师连作业都不敢留。这帮手下要把没文化进行到底,觉得能认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还指望写字把敌人写死?
              宇文泰意识到:教育,得从娃娃抓起。这帮大老粗手下是没治了,这帮大老粗的孩子,不能再出现不学无术之辈,于是宇文泰就照前代的经验办起了太学。简单来说太学是一所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官二代学校。这是一所门槛很高的学校,别说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当官的或有钱人,只要级别不够,也没戏,想多交借读费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拼爹。这么严苛的拼爹条件,杨坚都能上,说明杨坚他爹够牛。


              7楼2018-03-27 15:47
              收起回复
                府兵制
                杨忠到底有多牛?我们再说一下西魏的官职,别嫌啰嗦,早点说清楚,后面看着省劲。
                东、西魏都讲究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有兵权,谁说了算,所以西魏文武不分家,领兵打仗的将军同时也兼着中央各部的部长。皇帝没兵权,就是个傀儡,说了不算,在西魏说了算的是权臣宇文泰。宇文泰跟他的黄金搭档苏绰商量,在西魏弄了个八柱国制度,差不多就是说西魏由这八根柱子支撑着。八柱国地位极其尊崇,就跟现在的差不多。
                八柱国当中,宇文泰是西魏扛把子,总管天下兵马,在西魏说一不二。排行老末的元欣是北魏宗室,皇帝的本家。皇帝都没实权,元欣就是凑个数,所以名义上的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六柱国。
                西魏军队用的是‘二二制’原则。六柱国就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每个柱国下有两个大将军,一共十二大将军,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每个大将军下面有两个开府,一共二十四个开府,相当于师长;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一共四十八个仪同,相当于团长;(再往下西魏官职就没有记载了,隋朝时期的记载是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分别相当于营、连、排长。)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倒推回去,一个开府领兵就是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四万八千人左右。
                这种兵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世兵制的一种,发明专利权归宇文泰,但是发明原因却很让他脸红---被逼的。
                543年,杨坚两岁时,邙山一战,西魏输的一塌糊涂。宇文泰一战被高欢打回了解放前,损失太大。西魏惨到,哪天被灭都不稀奇,奇才苏绰研究出一个反败为胜的绝招--府兵制。我把苏绰评为南北朝第一名臣,苏绰有三大发明沿用很广,影响极其深远,分别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府兵制就是三大发明之一,剩下两样回头再说。
                其实古代兵制非常多,之所以府兵制出名,是因为它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来兵快、不花钱。
                ‘来兵快’是政策好。现在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口号叫的响,不实在。府兵制是‘一人参军,全家不交税’,实实在在感受当兵的好处。府兵制一经推出,百姓当兵踊跃程度很高;
                ‘不花钱’是制度给力。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种地,农闲训练,战时打仗。府兵吃的自己种的、用的自己打的,什么都自备。
                打仗就拼两样,人数和钱粮。府兵制要啥有啥,皇帝人见人爱,在隋唐时期一直很火。后来唐末取消也主要是制度问题,那是唐朝的事,咱们暂且不论。


                8楼2018-03-27 15:47
                回复(11)
                  校园生活
                  杨坚不用考虑带着大红花,去参军的问题,因为他爹杨忠此时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军分区司令员。有着这么牛的老爹,杨坚在拼爹的时代很占便宜,顺利进了这所官二代的贵族学校。
                  虽然是主角,但是杨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入太学就跟同学打成一片,老师喜欢,学生拥戴,迅速成为孩子王。事实上可能正好相反,杨坚同学刚进太学时,绝对是个异类。你想想,别人都是公子哥,京城四少,西环十三郎什么的,杨坚是个和尚。别人聊天,聊聊什么酒好喝,哪家衣服做的不错,哪家车装的好,这些杨坚都听不懂,杨坚只会背佛经。贵族公子哥们在一起喝酒吃肉时,杨坚只吃斋菜;人家插科打诨、泡吧、逛夜店的时候,杨坚都在打坐。
                  用一个词形容杨坚刚进太学的状态非常合适:不合群。
                  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杨坚同学不太合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坚同学很受尊重,一部分原因是杨坚同学有点略显忧郁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南北朝上层社会都信佛。杨坚的成熟稳重、身上那种无欲则刚的气质让同学们对杨坚肃然起敬。《隋书·高祖本纪》上记载:就算关系不错的同学,都不敢轻易跟杨坚开玩笑。
                  虽然杨坚同学不像其他公子哥那样的瞎闹,但是杨坚同学的成绩也确实不怎么地,估计是打坐打多了,而且打着打着睡着了。成年后的杨坚跟人聊天,别人引用个典故骂他,他愣是听不懂,可见这学习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也就是个半文盲。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杨坚,当时三国鼎立,边境冲突不断,年年打仗。这帮学生呢,他们的爸都是李刚2.0甚至3.0版本,家里不是军区司令,就是皇上他二大爷家的孩子,这些人就是在家坐着都能当官。
                  上太学?谁会当真。
                  西魏的太学先天畸形,时间又短,杨坚觉得一年的太学生活还不如智仙师父教的东西多。杨坚同学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帮同学,关系好不好另外再说。至少能在用到的时候,讲讲那些年的同学友谊,攀攀老同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想成功,在你爸不是李刚,你们村也不拆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肯定来积攒自己的人脉,才有戏。过去也一样,能力和人脉缺一不可,这些贵胄子弟就是杨坚自己的人脉,杨坚这一年太学先把人脉关系压瓷实了。等这帮二代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带给杨坚的好处是他没有想到的。


                  9楼2018-03-27 15:48
                  收起回复
                    初入仕途
                    一年的太学生涯,走过场一样,学分修没修完,杨坚同学都算正式毕业了。
                    平常的官二代毕业之后就是花天酒地,遛狗飙车,欺负欺负老百姓,当个招人骂的衙内,像杨坚这样的高层二代,根本没那空。
                    忙什么?
                    忙着升官,啥也不干,坐在家里都能升官。
                    14岁的杨坚被首都市长薛善看上,辟为功曹,虽然相当于这个市长助理的职务,对于杨坚这样的高干子弟来说其实没什么大意思,但却是杨坚仕途生涯的“第一次”。由于杨坚他爹杨忠过于生猛,杨坚受荫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5岁,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爵成纪县公。16岁,晋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虽然这些都是虚职,但是想想十四岁就开始做官,16岁就有了大将军这么威风的名号,我16岁的时候还在考虑报哪所高中呢,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杨坚的事迹告诉我一个充满负能量的道理:再努力都不如有个好爹。
                    也许上天觉得给杨坚的还不够多。公元556年,当上虚职大将军的杨坚,迎来了一生有决定意义的喜事。他爹的老上司,时任北周大司马,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看杨坚小伙长得挺精神,气宇轩昂的,是个可造之材,就把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谁能想到,这场再平常不过的贵族联姻竟然给了封建婚姻制度一记响亮的耳光,成就了一对绝无仅有的模范夫妻,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
                    虽然这桩婚事带着浓重的政治味道,杨坚依然很高兴。有个司令员老爹,再来个国防部长的老丈人,换你,你也高兴。最最关键的是,杨坚老婆既漂亮又贤惠,真是啥好事都让少年杨坚占尽了。不光春风得意,是官场、情场双得意,这时候的杨坚做梦都能笑醒。年轻的杨坚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觉得世界都在等着他去改变,估计这时候你要问他能撬动地球不?他都敢点头。
                    就在杨坚要大展拳脚,迈出改变世界第一步,像父亲和岳父那样立下赫赫战功,扬名天下的时候。宇文护一盆冷水泼过来:一边呆着去。


                    10楼2018-03-27 15:48
                    回复(11)
                      谁是反对者
                      宇文护对此一筹莫展。
                      在经过无数的日夜思考之后,宇文护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名分问题。


                      12楼2018-03-27 15:50
                      收起回复
                        宰相不能继承,说白了就是个名分问题。想继承遗产,宇文氏必须称帝。称帝的当然不能是宇文护,得是宇文泰的儿子。对此,其他几个柱国倒是没有什么异议,他们根本不管皇帝姓元还是姓宇文,只在乎谁真正说了算。
                        在这样的各方势力平衡中,称帝过程很顺利。557年正月,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即位,称天王。
                        西魏都这样了,还不忘跟东魏打嘴仗。东魏早在550年已经废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众所周知,‘齐’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姜子牙的封地。既然东魏叫齐,那西魏的国号就用‘周’,虽然这并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让西魏过了个嘴瘾:东魏是西魏的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个“周”称为北周。
                        宇文家的名分问题解决了,宇文护没能松一口气,因为实质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宇文护依然得面对的实权问题,也就是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
                        宇文护想说了算,其他几个柱国也想说了算。
                        所以,宇文护想说了算就必须干翻这些资历老的老臣,想说了算的柱国们就得捏碎小字辈的宇文护。想说了算的柱国们目标比较明确,我们主要看宇文护该干翻谁。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说法:八柱国里面都有谁会挑战宇文家的权威?
                        咱们用排除法,一个一个说。
                        首先排除北魏宗室元欣。本来就是凑数的,再加上宇文觉都称帝了,元欣连宗室都不是了,以前属于一边凉快的角色,这次干脆可以忽略不计(每次提八柱国都得伤害一次元欣,元欣这个柱国当实在窝囊)。
                        老二李虎当时已经去世,虽然去世了也必须得要提一下,因为他有个很牛的孙子叫李渊,还有个更牛的重孙子叫李世民。
                        老三李弼是瓦岗军领袖李密的爷爷,跟宇文泰是儿女亲家,此时年事已高,剩下的日子没几天了。宇文觉刚称帝,李弼就跟着老大宇文泰去了。
                        老五于瑾和老七侯莫陈崇是宇文泰提拔起来的死忠,经过宇文护的一番拉拢,对于宇文护说了算是没什么异议的。在北周最高军事会议上,于瑾一面声泪俱下的让大家回忆大哥宇文泰的恩情,一面声色俱厉的要求尊重宇文泰的托孤选择,拥护宇文护,并带头参拜宇文护。
                        那么剩下来的是老四赵贵和老六独孤信。


                        13楼2018-03-27 15:50
                        收起回复
                          1.5个反对者
                          他们真的会反对宇文护吗?
                          赵贵会。
                          独孤信会不会,我不知道。
                          先说老四赵贵,不能简称赵四儿(把赵贵脑补成东北赵四儿,这画面带入感,太惨目忍睹)。 赵贵是个火爆脾气,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当年立山头、选大哥的时候,老四赵贵力排众议,带头选了宇文泰,对老大宇文泰有拥戴之功。但是赵贵服的是宇文泰这个人,不是“宇文”这个姓,所以想让功高震主的赵贵听*****的宇文觉的,基本不太可能。
                          再加上,宇文护又耍心眼,跟于瑾、侯莫陈崇架空了赵贵。赵贵这暴脾气,没那么弯弯绕,属于有勇无谋型的,不满都写在脸上了,明着跟宇文护不对付。
                          所以,赵贵肯定会。
                          再说杨坚的岳父--老六独孤信。
                          独孤信的名头大的吓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人长得非常帅,风度翩翩,引领着南北朝时期的时尚,‘侧帽风流’的典故说的就是独孤信。就连独孤信用的印章都很炫酷,是个8棱26面的球形印章,时尚的很,现在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帅的掉渣的独孤信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得靠才华。独孤信不光长得帅,还是个文武全才,有勇有谋,人称独孤郎。
                          更为厉害的是,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昺和隋文帝杨坚,分别是北周、隋朝和唐朝的皇后(追封),史称最牛老丈人,没有之一。
                          独孤信为人比较谨慎,属于深藏不露型的。宇文护上来就明升暗降夺了独孤信的军权,独孤信虽然不满,但是没明确表态,看起来怎么着都行。
                          我能确定独孤信不满,但是不确定,他会不会公然反对宇文护。
                          独孤信的问题复杂点,他表不表态不重要,重要的是宇文护很确定独孤信会反对自己。
                          那宇文护认为独孤信肯定反对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说过了,只不过答案往往就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我们把上面的两句不显眼的话摘出来:
                          557年正月,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即位。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长子宇文毓。
                          重音在嫡子和长子上。
                          也就是说,宇文护拥立的皇帝是嫡子宇文觉,而不是独孤信的大女婿宇文毓。
                          这样一来,独孤信的态度不重要了,因为宇文护认定独孤信会是个威胁,很自然的把独孤信划到了敌对阵营里。


                          14楼2018-03-27 15:50
                          收起回复
                            权力斗争
                            对象找好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办了,怎么对付这两个老家伙。
                            其实宇文护对付第一代老臣,最简单,也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熬。宇文护比这帮柱国老家伙小一辈,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熬死这帮老臣,宇文护就是最有资历,最有权威的。
                            显然,宇文护没有这个耐性。
                            如果说宗教信仰冲突还可以以博爱方式相安无事,那么权力冲突只能是你死我活。


                            15楼2018-03-27 15:52
                            回复
                              宇文护确定了对象之后,就决定动手。宇文护一上台就联合于瑾、侯莫陈崇架空了赵贵、独孤信。独孤信原来是大司马,管全国军事,在宇文护的操作下,独孤信“升职”为大宗伯,主管礼法。赵贵也“升职”了,成了啥也管不了的一把手。北周的事,宇文护、于瑾、侯莫陈崇三人说了算。
                              赵贵、独孤信都对宇文护耍心眼把自己架空,相当不满,只不过赵贵的行为更激烈一些。在一次酒后,赵贵越想越生气,一冲动,摔了杯子就要去干掉宇文护,被独孤信劝住了,这事也算暂时过去了。
                              没成想,这件事被盐州刺史宇文盛给告发。
                              于是,宇文护先发制人,在赵贵上班的路上,埋伏士兵直接杀了赵贵。宇文护本来打算连独孤信一起干掉,但是考虑独孤信的名望、地位实在太高,就先以同谋罪撤了独孤信的职。独孤信在家待了没几天,宇文护觉得独孤信始终是个隐患,又把独孤信逼死家中,妻儿流放。
                              整件事看似顺理成章,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事情有蹊跷。
                              告密者宇文盛是个很大疑点。
                              首先,告密者宇文盛的身份就是个问题。宇文盛是宇文泰的铁杆亲信,宇文家跟第一代老臣的夺权斗争中,别人不告发,偏偏是宇文家的亲信告发,宇文盛根本就不是善意第三方,很难让人相信,没人捣鬼。
                              其次,赵贵要杀宇文护,这么秘密个事,只要他脑子没进水,肯定要屏退左右,连家人都不一定能知道,怎么偏偏盐州刺史宇文盛会知道,要知道盐州隔着京城几百里呢。
                              再次,整件事情,完全没有北周天王宇文觉的态度。这么高层次的权力斗争,竟然完全没有北周天王宇文觉的意见,从侧面可以印证,宇文护走的肯定不是正常渠道。
                              根据受益原则,赵贵、独孤信被杀,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宇文护。所以,我不太相信史书上顺理成章的记载,虽然历史没给我们准确的答案,但是层层拨开云雾之后,我们能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宇文护导演的这场戏。宇文导演为了铲除异己的自导自演了一场戏,不过假的就是假的,经不起推敲,在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总能让人看出破绽。
                              这个事件的配角宇文盛告发阴谋有功,升官加爵,这还没完,请大家先记住这个配角,他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以后的几十年。
                              这场权力斗争,独孤信属于死的比较冤。赵贵确实想干掉宇文护,安个谋反的罪名说得过去,但是独孤信在史学家遮遮掩掩的表达中,应该没有参与。其实独孤信参不参与都会被收拾,一旦牵扯到了权力斗争,当事人之间的容忍度都为零。
                              干掉了不听话的老臣,宇文护彻底控制住了局面。八柱国,十二将军都得听宇文护的招呼,没有宇文护的手令一兵一卒都派不出去。枪杆子出政权,第一代柱国手里没了兵权,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宇文泰的遗嘱算是实现了一半,权力顺利过渡。华夏大地的西北扛把子,从西魏的宇文泰顺利交接成了北周的宇文护。


                              16楼2018-03-27 15: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