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吧 关注:686贴子:4,453
  • 12回复贴,共1

阴阳动静相对相生之基本原理(萧天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宇宙天地万物,最原始之原始本体,道家认为系道,而以无极代表之。
无极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言说,于是而又表之以太极。
太极,一也;由无极而太极,即由无而见一,亦可以说是:
“由无至有”,“由零至一”无非真无,中孕实有,道家所谓“一无妙万有”者是。
万有基于阴阳而生,“离了阴阳道不成”。阴阳交则万物生,阴阳不交,则天地或几乎息矣。
太极含阴阳,阴阳孕动静。一阴一阳交,一动一静交.则万物生而天地成矣。
故邵子康节曾云: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
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观物内篇》)。
吾人须知:
阴阳实相消相长,而动静亦相对相生,二者均互体互根。
言乎动静原理,不能就现象去看,而宜就本体上看,方能得其玄要。
如仅就其现象与动者而观之,则天地无时不动,且亦瞬息万变而无常;此即所谓“动的宇宙观”者是。
如就其本体与静者而观之,则天地无时不静,且亦永恒不易而有常。此即所谓“静的宇宙观;者是。
同时,在不少场合中,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即动即静,即静即动。
或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亦动亦静,亦静亦动。
动无方而静无体,其谁定之?
无动无以见静,无静无以见动;
且复动极自生静,静极亦生动:二者相对亦复相生。
周子太极图说首段,就道体与宇宙天地间之真理言,应作如下之更易:
无极而太极。太极静而生阳,静极而动。动而生阴,动极复静。静复生阳,阳盛自动。动复生阴,阴盛自静。阴阳互体互生,动静互根互存。一动一静,相对相生。循环消长,复返无极。
以上系宇宙论部分,下文原属人生论部分,可接周子太极图原文: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如此才讲得透达!
宇宙就其现象看,虽似只是一个动;然就其本体看,实只是一个静。
静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常”与本体,而动则是宇宙天地万物之无常与现象。
常者永恒不变,无常者瞬息万变。
把握本体之常,以应现象之无常,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原理。
这个本体,也就是道。
道体清静无为。而能无不为,即此理也。
同时,太极、字宙、天地与人物,概是先静而后动,以本体本静故耳。
老子之以静制动,与道家之以一静制万动,及“守一以御万,居中以应园”等原理原则.均不外是“以道制用”而已,也就是把握本体之常以应现象之无常。
如此,才能接上一个: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因为太极宇宙本静,本天道以立人道,因道体之静以立人生之静,故主静以立人极。
这是合人道与天道而为一道、合人心与道心而为一心的道理。
以上是说明我们要将“太极静而生阳”一语,紧接“无极而太极”来,做为全文头脑所在的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说周子颠倒错乱的第二段。
我们就宇宙间阴阳动静之生化原理,也就是生化定律来说,
则动不能生阳,而只能生阴;静不能生阴,而却能生阳。
就外在现象看,动的就是阳,静的就是阴。所以只能说是“动而见阳,静而见阴"。
不能说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反之,就内在潜能看,则是太极动一分,即阳消一分,而阴长一分(即阴生一分);反之,太极静一分,即阳长一分(即阳生一分),而阴消一分。
静则阴消而阳长,静极则阴损而阳盛,阳盛,故静极则动。
动则阳消而阴长,动极则阳损而阴盛,阴盛,故动极则静。
此验之于天地万物、四时昼夜、饮食男女,莫不皆然。
所以必须更正周子原文为:
“静而生阳”,“动而生阴”,如是方能合于自然定律与性命原理。
人与任何动物,无有不需要睡眠与休息,而能不眠不休地动无已时;此睡眠与休息即是所谓“静”也。
睡眠与休息足则精神生(即元阳生),静坐炼丹之活子时生,与常人每熟睡至午夜概自动阳举,甚至孩提亦然,此即“太极静而生阳”的道理。
永动不已,无休无止,则必至疲倦不堪,甚至精神崩溃,此即是动则阳消阴长,精神不继的现象,亦即“太极动而生阴”的道理。
宇宙天地间之盈虚消息,周行不已,亦即此理也。
丹道家之“静以复阳”、“定以全真”之二大定律,全是从此原理中产出。
且其所复所全者,概是生命之元阳与真阳,一般恒称为“真种子”者是。
道家以“虚极静笃”、“归根复命”为功夫头脑者,亦即此理。
坐丹不能来“活子时”,不能透“复命关”,则不能证道登真。
静极生阳,阳生有景;九节功夫,步步有象,节节有验,非过来人,无以语此。
周子非道家深入堂奥中人,有此小失,实亦无足怪也。
丹道家之“静以复阳”、“定以全真”之二大定律,全是从此原理中产出。
邵子与周张二程四子并时交深,以图书象数之学显于世。
其河图、洛书与先天卦图,均系师承于李之才;之才承穆修,修承种放,放则传自陈抟。
与周子太极图说,同一关源。其《皇极经世》在术数上虽类京焦流亚,然究系多从理上推究探索得来。
唯以深得力于“静功”,故能心地清虚湛寂而灵明不昧,辄得前知。
其遇事能有先见先知者,非纯在精于象数学,而在其得力于静坐,每焚香默坐达旦。
此心清虚湛澈,无欲无念,无意无着,寂然不动,故能感而遂通。
如镜之照,不滞一尘,故能光照天地,一物不遗。心无一物,心无一念,
则自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世观万世”。
以一观万,缘万归一.故能无观而不自得也。
为学之道,在养心而已。以物养心,莫若以心养心。
以心养心,则莫若以无心养心。无心近道,道之为物,静虚而无。
以其本无,是能一无妙万有。
故邵子曰:
“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
此即道家所谓:“守一不纷,可以应万。缘万归一,所以返本。”
万物纷陈,万象森罗,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不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神;
不观之以神,而观之以道;复不观之以相,而观之以无相;
不观之以动,而观之以无动(静);不观之以其变,而观之以其不变(常);
则自无往而不利,无观而不中,虽亿万世,如指诸掌可知也。
其“元会运世"之说,即根于此。
邵子恒自言其易图之学,出自希夷;以其学术思想内容及学脉而言,均应列入道家,而不应列入儒家。
其有得于静坐功夫,远优于周子.故在阴阳动静的体认上,亦较深于周子。
故邵子不说“动则生阳”,而说“动之极,则阴生焉",即是承认了“动则生阴”一理。
邵子之 “动之始,则阴生焉”一话,虽亦有误,然总只错得一半。
且以其系《观物篇》中语,所以系就现象言。就物观现象言,未始不可以说“动之始则阳见焉"。
在此处,“生”字作“见”字讲,更洽当。邵子不讳其学,承自道家。
周子亦不讳言其与道佛之徒往来事,且不赞同诋排佛老。
三家圣人,无不以静学教人,以静坐教人;
盖唯静可以入圣通神,可以彻造化之源,通死生之变,极性命之理,一人天之道。


IP属地:上海1楼2020-02-03 11:43回复
    动则阴生,静则阳生
    阳动则生阴,阴静则蕴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05 14:42
    回复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邵子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工夫。
      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
      极动静而阴阳分。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此外更无余事。
      朱子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
      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
      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
      夫太极者,理而已矣。
      朱子曰:象数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先儒曰: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
      夫既有此气,则不能无清浊而两仪以判;既有清浊,则不能无老少而四象以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动静有机,阴阳有变。
      由此而五行分焉,气候行焉,神鬼灵焉,方隅位焉。
      河洛布生成之定数,
      卦气存奇偶之化几。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体象有常者可知,
      变化无穷者莫测。
      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
      浑然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所以万物之气皆天地,合之而为一天地;天地之气即五物,散之而为万天地。
      故不知一,不足以知万;不知万,不足以言医。
      理气阴阳之学,实开卷第一义,
      学人首当究心焉。


      IP属地:上海6楼2021-06-24 10:54
      回复
        阴阳应象大论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体象之道,自无而有者也。
        无者先天之气,
        有者后天之形。
        邵子曰:
        天根据形,地附气;气以造形,形以寓气。
        是以开物者为先天,成物者为后天;
        无极而太极者先天,太极而阴阳者后天;
        数之生者先天,数之成者后天;
        无声无臭者先天,有体有象者后天。
        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
        阴阳分而天地立,是为体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
        由两仪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
        程子曰:
        四象者,阴阳刚柔也。


        IP属地:上海7楼2021-06-24 11:02
        回复
          周子曰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徳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太极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非有理而后有气乃气立而理因之寓也就形下之中而指其形而上者不得不推高一层以立至尊之位故谓之太极而实本无太极之可言所谓无极而太极也使实有是太极之理为此气从出之母则亦一物而已又何以生生不息妙万物而无穷乎今曰理本无形故谓之无极无乃转落注脚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阳生阴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而合之只是一个生意此造化之藴也唯人得之以为人则太极为灵秀之锺而一阴一阳分见于形神之际由是殽之为五性而感应之涂出善恶之介分人事之所以万有不齐也惟圣人深悟无极之理而得其所为静者主乃在中正仁义之间循理为静是也天地此太极圣人此太极彼此不相假而若合符节故曰合徳若必捐天地之所有而畀之于物又独锺畀之于人则天地岂若是之劳也哉自无极说到万物上天地之始终也自万物返到无极上圣人之终而始也始终之说即生死之说而开辟浑沌七尺之去留不与焉知乎此者可与语道矣主静要矣致知亟焉


          IP属地:上海9楼2021-06-27 19:24
          回复
            阴阳对待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IP属地:上海10楼2021-06-27 19:26
            收起回复
              以动静言之。
              阳主乎动,阴主乎静;
              天圆而动,地方而静;
              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
              刚柔推荡,易之动静也;
              阴阳升降,气之动静也;
              形气消息,物之动静也;
              昼夜兴寝,身之动静也。
              欲详求动静,须精察阴阳,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着熟懂劲,须识动中有静;
              粘黏连随,当知柔里藏刚。
              知刚柔动静之精微,而四两运用之玄妙,
              思过其半矣!


              IP属地:上海11楼2021-08-02 06:24
              收起回复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乾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
                陰。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軆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
                盖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
                如火炎上。水潤下者。
                水能使火在下而用,
                水在上,則為顛倒。
                然非有入法治之。則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內。而治火之上。
                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温時。
                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炎火無止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永渗漏。
                此所為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潤下。
                必至火水必分為二。則為火水未濟也。
                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
                故云:一而二。二而一。
                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
                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
                知道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
                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逺人。則可與言天地同軆。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岳四凟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
                明神之吉凶。知人事興衰。
                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
                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悠久無疆矣。
                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
                天也。性也。
                地也。命也。
                人也。虛靈也。神也。
                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為三乎?
                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IP属地:上海12楼2021-08-03 11:19
                回复
                  以精神言之,
                  则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肾藏精;
                  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
                  东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
                  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
                  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
                  欲知魂魄之阴阳,须识精神之有类。
                  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为十;
                  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
                  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惟五,而脏腑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


                  IP属地:上海13楼2021-08-04 07:23
                  回复
                    以神机言之
                    则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机也;
                    寂然不动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机也;
                    蕴之一心者神也,散之万殊者机也。
                    知乎此,则财原其始,直要其终,我之神也;
                    神之与机,互相倚伏。
                    故神有所主,机有所从;
                    神有所决,机有所断;
                    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
                    知神知机,执而运之矣。


                    IP属地:上海14楼2021-08-04 07:35
                    回复
                      所谓 双重
                      即违反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规律
                      阴阳不交,阴阳不济
                      阴阳重复,重叠
                      不能
                      冲气以为和


                      IP属地:上海15楼2023-03-16 08: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