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iah_adonis吧 关注:229贴子:19,010
  • 8回复贴,共1

【原創】再談柔福帝姬案——為什麼看起來像真公主被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規矩


IP属地:浙江1楼2020-07-15 00:03回复

    出自靖康稗史笺证


    IP属地:浙江6楼2020-09-07 08:49
    回复
      补一个文献资料
      出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IP属地:浙江7楼2023-04-03 09:16
      回复
        确切说,柔福帝姬案既不是冤假错案,也不是历史谜案,系发生在两宋之交乱世的一起普通皇室身份假冒案,而且也不是个案或孤案,并且,此案最终的判决实施结果也不存在扩大化的现象,就案件本身和历史事件而言,当算得上处理得当的。


        IP属地:浙江8楼2023-04-03 09:16
        回复
          回复 firewixx4455 : 这篇帖子我看过,之所以没转,就是认为其中主观论断的太明显,而且很难认为作者本身不具有倾向性,原帖所罗列的证据实际上很多并不出现在后来整理校笺过的《靖康稗史笺证》中,古人冒名著作的现象确实很多,比如《窃愤录》《南烬纪闻录》的作者就署名辛弃疾,事实就是,论辛弃疾出生的时代,都不可能是这两本书的作者。
          比如原帖中这句:比如《宋俘记》里频频出现的将妃嫔公主们“入洗衣院”。现在的读者,很容易理解到这里的洗衣院指代官妓院。
          问题在于,洗衣院=官妓这种指向,原本就是原帖作者认为现代读者可能产生的逻辑滑坡,而不代表说这么个地方就是妓院,当然,是否存在此机构是另一个话题,仍需要更多的依据。纵然是清人作伪,仍可以追问其来源依据,而不是一句“伪书”即可盖棺定论。尤其是就下文评论中,虞云国先生未就此问发表观点,便默认“宋史学界都没辨伪”的动力,这些人是不是认为出个学术成果是只要咬文爵字,发挥自己所有限的优势即可的?是不是学术成果的产生,是不需要一个过程性,不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是不是这些人自己没看到学者付出的过程就等于“从未做这件事”?果然如此,赶紧发表论文,狠狠打学术界的脸,微博上转发再多,也不会引起学界重视的,论文献依据证伪的工作,如果能做得比学者更好,也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造福大众,何乐不为?


          IP属地:浙江9楼2023-04-03 09:32
          回复
            @firewixx4455:
            古人的著作中存在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古代么有著作权法,没有著作权概念(而且没有网络检索,因此作伪相较今天要容易得多),所以这样的现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比如《钱塘遗事》这本书,在重新出版的《钱塘遗事校笺考原》里就不止一次提到,其来源多出自《宋季三朝政要》《古杭杂记》《鹤林玉露》以及《齐东野语》,因此,我完全不否认古人的著作中存在作伪的现象。
            究其原因,其一,是把别人的作品抄过来算自己的,放今天妥妥的∈剽窃。
            第二,是根据自己的倾向性,或是价值观念,或是某种情绪而刻意丑化当事人,甚至不惜编造一些情节,《窃愤录》《南烬纪闻录》就属于这样的典型,其中有些桥段今天的人一看就是胡扯的,但在古代却有广阔的市场,比如《南烬纪闻录》就提到,赵佶、赵桓北上途中,路径破庙,里面的泥塑罗汉化身真人来给落难的北宋帝王父子点茶,完毕后又复归原位,这种情节在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人的认识世界里可能是“天可怜见”的体现,在今天的人看来无异于志怪小说的情节,不足采信,那么,这本书当中提到的什么显仁太后和盖天大王生了俩儿子(被聂蔚写入《柔福帝姬》)之类的内容,就值得追问。因为,倘或真有此事,南宋方面是否就需要对女真俩皇子丧母的客观事实作出相应的赔偿?哪怕不能明面上说明这丑闻,也能巧立名目吧?然而,至今为止,并未看到说宋金议和的时候,有这样的赔偿,或者莫名其妙的赔偿因由,那么其真实性当然是不足采信的。
            第三种,作者自己没什么名气,假借名人的名头让自己的作品为人所知,或者假托古人等,是提高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回过来看《靖康稗史笺证》,其中分不同的卷数,而且行文也明显不是同一个人的手笔,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内容是否纯属作伪,我认为也需要逐卷分辨,其工作量之大也不是我能想象的,但古书辨伪,我的态度仍然是慎之又慎为上,现阶段此类论文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源,但要盖棺定论,我还是倾向于寻求更多的依据,比如作伪者的资料来源,原资料产生的大致时代,伪书形成的时间,作伪可能的动机等等综合分析之后再得出结论为佳。
            实际上,谈及柔福帝姬案本身,一部《靖康稗史笺证》肯定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老话还说孤证不证,但正因为有李心传、罗大经、叶绍翁等多部著作记述此事,甚至袁枚也指出了其大同小异,因此我才认为李静善诈冒公主之说是可信的。另外,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也提到,诈冒柔福帝姬案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案件,其他皇室成员被诈冒的案例也有存在,因此,纵然其中一部文献存在真伪之争,但不能认定案件为假,不能认定李静善就是真公主,同时,其中一部文献的真伪之争更是后人进一步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源,辨析真伪也是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故没必要全盘否定,实际上,恰是有争议,才能促使主体更为全面且完善地认识历史。


            IP属地:浙江10楼2023-04-03 13:01
            收起回复
              @SolonaAmell
              比如,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写到庆元党人共计59名的一个名单,历来,人们都认为庆元党禁和元祐党人碑一样,是官方钦定的乱臣贼子,但《南宋宁宗朝前期政治研究》作者就认为,这59人是存在的,却并不存在官方钦定的党人碑,系李心传在写书的时候经过整理而成的,他的动机也不是为了带节奏,说到底,就是不爽韩侂胄,又不能公开跟韩侂胄作对,那么就写书的时候表达一种倾向,并且当时读书人世界里,李心传这种倾向是主流观点,当然,到了韩侂胄的团伙里,又是另一回事。李心传的书是可信的,但李心传的倾向性会影响后人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那么《靖康稗史》的真伪性,我认为采取慎重一点的态度,恰是因为我无法担保自身认识不受他人影响,再说,一个结论的出现,早一点接受,晚一点接受又有什么区别?是真,则早点接受不会改变其真实性,是伪,晚点接受不改变其“伪书”的事实,大可不必着急忙火。


              IP属地:浙江13楼2023-04-03 16:29
              回复
                补充一点文献资料
                《宋朝中興紀事本末》中就柔福帝姬案的記載。不過,相較於李心傳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里的記載,熊克的記載要簡短得多,對馮益和吳心兒的判決收錄也不全。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馀·卷六版蕩淒涼》中就柔福帝姬案的記載。通過對比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的《柔福帝姬》一則可知,田汝成的這段文字的來源當就是羅大經的《鶴林玉露》。

                《鹤林玉露》里的《柔福帝姬》篇


                IP属地:浙江14楼2023-05-19 09:24
                回复
                  再补充一则
                  出自《初刻拍案惊奇》中的《姚滴珠避羞惹羞 郑月娥将错就错》中的偽柔福帝姬案的內容。通過原文內容就不難看出,其來源是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馀》,原文:
                  按《西湖志余》上面,宋时有一事,也为面貌相象,骗了一时富贵,享用十余年,后来事败了的。却是靖康年间,金人围困汴梁,徽、钦二帝蒙尘北狩,一时后妃公主被虏去的甚多。内中有一个公主,名曰柔福,乃是钦宗(當是明朝人之誤)之女,当时也被掳去。后来高宗南渡称帝,改号建炎,四年,忽有一女子诣阙自陈,称是柔福公主,自虏中逃归,特来见驾。
                  高宗心疑道:“许多随驾去的臣宰尚不能逃,公主鞋弓袜小,如何脱离得归来?”颁诏令旧时宫人看验,个个说道:“是真的,一些不差。”及问他宫中旧事,对答来皆合。几个旧时的人,他都叫得姓名出来。只是众人看见一双足,却大得不象样,都道:“公主当时何等小足,今却这等,止有此不同处。”以此回复圣旨。
                  高宗临轩亲认,却也认得,诘问他道:“你为何恁般一双脚了?”女子听得,啼哭起来,道:“这些臊羯奴,聚逐便如牛马一般。今乘间脱逃,赤脚奔走,到此将有万里,岂能尚保得一双纤足,如旧时模样耶?”高宗听得,甚是惨然。颁诏特加号福国长公主,下降高世綮,做了驸马都尉。其时汪龙溪草制,词曰:彭城方急,鲁元尝困于面驰;江左既兴,益寿宜充于禁脔。那鲁元是汉高帝的公主,在彭城失散,后来复还的。益寿是晋驸马谢混的小名,江左中兴,元帝公主下降的。故把来比他两人,甚为切当。自后夫荣妻贵,恩赉无算。
                  其时高宗为母韦贤妃在虏中,年年费尽金珠求赎,遥尊为显仁太后。和议既成,直到绍兴十二年自虏中回銮,听见说道:“柔福公主进来相见。”太后大惊道:“那有此话?柔福在虏中受不得苦楚,死已多年,是我亲看见的。那得又有一个柔福?是何人假出来的?”发下旨意,着法司严刑究问。法司奉旨,提到人犯,用起刑来。那女子熬不得,只得将真情招出道:“小的每本是汴梁一个女巫。靖康之乱,有宫中女婢逃出民间,见了小的每,误认做了柔福娘娘,口中厮唤。小的每惊问,他便说小的每与娘娘面貌一般无二。因此小的每有了心,日逐将宫中旧事问他,他日日衍说得心下习熟了,故大胆冒名自陈,贪享这几时富贵,道是永无对证的了。谁知太后回銮,也是小的每福尽灾生,一死也不枉了。”问成罪名。高宗见了招伏,大骂:“欺君贼婢!”立时押付市曹处决,抄没家私入官。
                  总算前后锡赉之数,也有四十七万缗钱。虽然没结果,却是十余年间,也受用得勾了。只为一个容颜厮象,一时骨肉旧人都认不出来,若非太后复还,到底被他瞒过,那个再有疑心的?就是死在太后未还之先,也是他便宜多了。天理不容,自然败露。


                  IP属地:浙江15楼2023-05-19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