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06贴子:411,451
  • 4回复贴,共1

宝钗、老子思想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答爱明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无极:
你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宝钗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从而有能力辅国治民,如果不是为了这种正义的目的而读书,为了贪欲而读书,则是能力越大危害也越大,“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并没有王阳明、李贽那种读书多了会障蔽“童心”的观点。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宝钗认为明理者读书更有能力为善,贪欲者读书则更有能力作恶,读书是放大善恶的工具,而不是决定善恶的原因;而王阳明、李贽则认为不读书的状态本来是好的,读了书最多持平而更有可能变坏。将读书本身看作是与“童心”对立的东西,是诱人变坏的原因。所以,我不认为宝钗的思想与王阳明、李贽有任何一致之处。
郑无极:
王阳明的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确实从佛、道那里盗用了不少名词和概念,以至于被程朱理学抓住指责为背叛儒家的异端。但认真对比,李贽的“童心”跟老子的“赤子之心”恰恰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东西。“童心说”距离佛、道甚至比程朱理学更远。就拿你举出的这句来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老子是把淡泊无欲、见素抱朴之心看作“赤子之心”,李贽则相反,在《童心说》中将龙洞山农所反对的“童儿牧竖,莫不眩耀(于《西厢记》)”的情欲之心当作“真心”、“童心”。简言之,老子说的“赤子之心”是指幼儿情欲、名利欲未起之前的混沌状态,李贽的“童心”则恰指少年情欲、名利欲初起时的强烈欲求。所以,李贽与老子,心学与佛道的相似仅仅是表面的,就其实质是心学借了佛道的某些名词反佛道。


IP属地:四川1楼2018-03-15 14:58回复
    郑无极:
    王阳明的“心”、“良知”当然并未超出儒家忠诚孝悌这些东西,跟李贽的“童心”不同。但由王阳明到李贽,却又是心学发展的必然。因为王阳明排除了对外物的格致,只强调通过个人主观臆想来“致良知”,这就等于取消了儒家经典对于忠孝等伦理的解释权,甚至等于取消了善恶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变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好恶来随意解释。而晚明恰是一个放(和)纵的社会,放(和)纵之人自然更热衷于从论述情欲合理性的角度去解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贽将纵(和)欲解释为“童心”、“良知”,自然大受欢迎。王阳明本人虽然未必赞成李贽的解释,但李贽却正是按王阳明学说的逻辑推出的结果,王阳明纵然不赞成也没法反驳,除非他放弃心学


    IP属地:四川2楼2018-03-15 15:50
    回复


      IP属地:四川3楼2018-03-15 16:28
      回复
        是的,童心说实际上是反佛道的


        IP属地:四川6楼2020-05-25 21:19
        回复
          李贽对情欲是不加区分予以肯定的,这一点跟汤显祖一致。实际上,汤显祖、何心隐等人都深受李贽观点的影响


          IP属地:四川9楼2020-05-26 13: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