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战吧 关注:950,600贴子:31,328,719

回复:“做真正的自我”真的那么重要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自我的更大问题是人不可能有完全自我的东西。人的先天因素即基因来自父母,后天因素来自家庭社会学校朋友的影响,这里面没有自我的位置。所以不妨说追求自我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内部矛盾,社会规训所不可避免的自我反噬,只是恰好在某些人身上产生。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9楼2024-04-15 04:16
回复
    我与社会与环境
    如果自己的个性与环境不符合,两者就必须从其一中解决,若是从自我来进行就是给自己套上一层皮,来掩盖自己,说是“成长”。另一种就是保留本性,通过改变环境的形式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如搬家 转学 跳槽)。
    但说成长是完全消磨了个性,这种说法也不对,个性建立在社会上他人的主观看法上,别人喜欢叫优点,别人不喜欢叫缺点,虽然这样过于物化自己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24-04-15 04:21
    回复
      自我的反面是他者,青春题材正好是年轻人开始步入社会的阶段(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所以讨论这种内容挺合理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2楼2024-04-15 04:36
      回复
        反对主楼的内容。并不觉得近年来表达「做真正的自我」的作品有所增多,反而是「异常的自我与社会间的和解」「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媾和」这个几乎是反题的主题我见的比较多:而且能明显感觉到这个也很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24-04-15 04:38
        回复
          或者我稍微有点怀疑,楼主是不是把这个母题下的正题反题下意识全都算在一起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24-04-15 04:39
          收起回复
            还有十一区丢失的三十年,在经济泡沫后宏观大叙事已经彻底不被人们相信了,更多情况下只能是“前也不能进,后也不能退”的尴尬的现实情况。痞子当时的作品就有探讨过,eva tv版的结尾真嗣最终选择了追寻自我,通过驾驶eva在重压之下逃避精神上的痛苦,最终获得了精神方面上的解脱,在迷茫与混沌的社会中最终选择追随内心的本声获得精神上的补全。可以从这里看出痞子实际上对于自我人格的修正是抗拒的,在那一切都是死水的低谷时期选择不再被现实所修正,获得自我。
            但痞子只是提出了理论,没去解决最后一步。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24-04-15 04:40
            回复
              那不然呢,上个班累死了,天天按领导要求干活下班娱乐一下继续循规蹈矩?就是因为缺什么现实得不到所以才要在别的地方需求啊(和时代有关,虽然不是绝对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4-04-15 04:44
              回复
                大概就是很多作品在“表达自我”这方面设问之后给不出解决方案,最终主题还是会回到和解上。那你说它的重点到底是鼓励表达自我的过程还是少数派与社会和解的结果呢(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24-04-15 04:46
                回复
                  隨波逐流的角色缺乏戲劇性 劇情不好展開 不管是什麼載體的故事都一樣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24-04-15 05:06
                  回复
                    这不就是罚抄的守护者与盖亚之争吗,过于经典了,又文艺复兴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24-04-15 08:32
                    回复
                      做自己不论失败成功,不论结果怎么,我都能接受了自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4-04-15 09:33
                      回复
                        希特勒:如果你觉得坚持自我就一定是对的,那请举起你的右手,我马上就来图你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24-04-15 09:35
                        回复
                          1.与番剧中的角色定位有关:青春期正处于形成自我的阶段,渴望得到他人认同,所以反过来也会对他人不认同自己感到焦虑,在青春题材里面加入“真正的自我”既符合番里面青少年的正常心理也迎合一部分我这些刚过没多久的臭看番的人的心理需求与共鸣。
                          2.与日本的文化底色有关。大家或多或少也都知道那边普遍有一些前辈歧视啊之类的残留,想要真正做自己对他们而言难度比我们要高一些,自然对他们而言这个更重视
                          3.我想归因于日本人特有的一种民族气质之类的东西?他们真的很喜欢往内心挖掘。像《人间失格》啊,或者近现代一点的《海边的卡夫卡》啊,或者是EVA里面探讨人的完成啊,这些作品都会更多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完全归因于经济下行我认为不完全,但确实经济好的时候日本做的番倒是一些积极的科幻番(那部的名字我忘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4-04-15 09:43
                          回复
                            这都不重要那还有什么重要呢,失去了自我那还是人吗?没有自我的人和会说话的猴子没两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24-04-15 09:44
                            回复
                              所以我想到,机器人想要获得人类的情感而最终成为人的故事很多,但是却没怎么见过一个人苦于程式化的日常生活和无法与人真正的交流理解的痛苦,却又无法脱出于社会中的共同体,最终选择消抹自己的内心,变成以程式做事,以程式与人交流的机器人的故事。
                              摩登时代中有关类似的表述,但是还没有体现到人内心的孤独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楼2024-04-15 09: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