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吧
关注: 171 贴子: 463

  • 目录:
  • 文学话题
  • 7
    《大学》讲的最多的就是关于修身之道,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 说来说去就是要从自己的点点滴滴做起,然后才可以终成大事,有时
    779.1 10-22
  • 5
    第5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这章是何意,感觉与4章和6章 不太衔接阿,这里举出这个“子曰”的例子,用意是什么?是旧版《大学》便有之,还是朱熹加入的? 还有第6章,是朱熹补充的一段,朱熹补充的是否是《大学》原意?还是他自己的主张? 若背诵的话,朱熹补充的这段是否要背?  请老师们给予讲解! 非常感谢! 还有个题外问题,整本《大学》是否需要逐字不差的背下来
    jd大叔 3-4
  • 1
    我想要繁体版的,谢谢
    jd大叔 3-4
  • 0
    经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止而后有定,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定而后能静,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静而后能安,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安而后能虑,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虑而后能得。 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0
    4·15体信达顺见 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子谈到仁,只说:“走出家门时恭敬得就像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恭敬得就如承当大的祭典。” 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自然,惟慎独是守之之法。 看那气度,就该是心宽体胖,平时举止容仪、接待人事无不符合礼的自然,只有慎独是守持这谨敬的方法呀。 圣人修己以敬,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圣人修养自己做到敬,以此来安定老百姓,厚实谨慎而天下太
  • 0
    4·6理义养心见 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 李籲问:每当遇到忐忑颠簸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操持存养内心的重要性。 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但在没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存养内心使之纯熟呢?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程颢回答说:古代的人,用音乐通过耳来涵养心性,用礼仪通过眼睛来涵养心性,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用具如盘盂几杖,都有铭文有箴戒之词,是故动中静时都
  • 0
    4·1守一圣要见 或问:“圣可学乎?” 有人问:“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成为圣人吗?” 濂溪先生曰:“可。” 周敦颐说:“可以。” 曰:“有要乎?” 又问:“学做圣人有要领吗?” 曰:“有。” 回答说:“有。” “请问焉。” “请问这个要领。”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回答说:“守一是要领。守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静虚,动念正直。静虚则明而无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0
    3·24辞象达义见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 圣人之忧
  • 0
    3·22贵亲炙之见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 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自然而然地领会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 比如说程颢先生在讲论《诗经·雄雉》中“你看那太阳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这一句时,只是点评了一
  • 0
    3·18先读论孟见 学者先须读《论》《孟》。 致力于求道的学者必先要读《论语》《孟子》。 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 倘若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了。 《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论语》《孟子》就像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万事万物,自然能见出其长短轻重。 ——《二程遗书》卷十八 3·19情景代入见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
  • 0
    3·15致道无穷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人事就像这悠悠东去的水呀!’” 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 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 张绎曰:此便是无穷。 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 先生曰:固是道无穷。 程颐说:天道固然是无穷无尽的, 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但怎的一个“无穷”就能把它说清楚说完整了呢? ——《二程遗书》卷十九 3·16读书前后见 今人不会读
  • 0
    3·12圣言远近见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 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不傲慢,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 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 《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 《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像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 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来看待。 曰:圣人之言
  • 0
    3·9物我一理见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 有人问:格物究理中远观外物近察自身,还需要以外物上认识的理回返验证自身吗? 曰:不必如此说。 程颐回答:不用这么说。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 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个理,刚刚明白了那个,也就通晓了这个,这就是合内心与外物为一的道理。 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 又问:致知从探求仁、义、礼、智四端开始怎么样? 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程
  • 0
    3·6真知得是见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 有人问:内积忠信以进修德业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 然致知甚难。 但要做到真正的体解却难。 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 程颐回答说:学者固然应当努力实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后才能行。 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 如果不懂其中道理,只是看见尧,就学尧那样行事,没有尧那样的聪明睿智,又怎么能像尧一样举止容
  • 0
    3·1通道知言见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 程颐给朱长文的复信中说: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就能辨别是非了,就像拿着秤去称物体的轻重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言”。 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如果心不与圣道相通,而去评价古人的是非,就像不拿秤而去估量物体的轻
  • 0
    2·35尚友急贤见 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 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先厚重而自持。 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 性格厚重又知道学习,德行就会提高,但却不够巩固。 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 巩固德行的办法是内心积聚忠信。以内积忠信来进修德业,途径只有推重朋友,迫切地与贤人交游。躬亲践行,教学相长,在动态的真实社会环境中去修持自己的品德节操,才能巩固厚重知学的成果。 欲胜己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要想与那些德行胜过
  • 0
    2·34言思动谋见 又作《砭愚》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 张载又作《砭愚》说:开玩笑的话其实出于内心的思考,开玩笑的动作其实产生于心中的谋划。 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 从你的声音发出来,由你的手脚做出来。要说不是出于你的本心,谁信呢? 欲人无己疑,不能也。 想要人家不怀疑你的本意其实并非如此,这恐怕是不能的。 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 其实,开玩笑这些过分的言论本不是真心所固有的,开玩笑这
  • 0
    2·33乾父坤母见 横渠先生作《订顽》曰:乾称父,坤称母。 张载作《订顽》一篇说:象征天的乾称作父亲,象征地的坤称作母亲。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我们这些藐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所以充塞于天地间的气,形成了我们的身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 统帅天地之气的意志,形成了我们的本性。 民,吾同胞; 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 物,吾与也。 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 国君,是我们
  • 0
    2·23知敬行义见 问:敬、义何别? 有人问:敬和义有什么区别? 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使知有是有非。 程颐回答说:敬只是守持自身的方法,义就明白有是有非。 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顺着理去做这就是义啊。 若只守着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若只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集义,那是什么事也没有做呀。 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着一个孝字。 比如想尽孝,不可能只守着一个孝字。 须是知所以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
  • 0
    2·20词章非文见 问:作文害道否? 有人问:作文损害学道吗? 曰:害也。 程颐回答:损害。 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 大凡作文,不专心则写不好。 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 如果专心了,那么心志局限在做表面文章上,又怎么能够让境界知见与天地一样博大呢? 《书》曰:“玩物丧志。” 《尚书》上说:“玩物丧志。” 为文亦玩物也。 作文也玩物啊。 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 吕大临有一首诗
  • 0
    2·16振民育德见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 有个人从事园圃种植,役使自己的心智和体力,很是劳累。 先生曰:“《蛊》之《象》:‘君子振民育德’。 程颢说:《周易·蛊卦》的《象》辞说:“君子振奋人民,培养自己的道德。” 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全无他为。 君子的事业,只有这两方面,其余的没有什么可做。 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这两方面,就是为己和为人的学问。 ——《二程遗书》卷十四 2·17弘毅得仁见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
  • 0
    2·12志道缓急见 伊川先生曰:志道恳切,固是诚意。 程颐说:有志于学道而且态度恳切,固然是诚意。 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 如果心情迫切到不合理的程度,反倒成了不诚。 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 因为理中自有个缓急,不容人过分地急迫。 观天地经乃可知。 看看天地化生万物的循序渐进就可以明白了。 ——《二程遗书》卷二上 2·13学道效颜见 明道先生曰: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 程颢说:孟子才气高,要去学他时没有一
  • 0
    2·7敬义德盛见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君子坚持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坚守正义的准则,作为外在行为的规范。 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 敬慎的态度确立了内心就正直,正义表现出来了外在的行为就规范。 义形于外,非在外也。 正义表现在外,但它不是外在的东西。 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 敬和义一旦确立,人的德行就非常崇高了,不需有意去追求正大光明,自然而然地就正大光明了。 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用
  • 0
    2·1三希榜样见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成为贤人。 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颜回,都是大贤人呀!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 伊尹耻于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并且国中只要有一人没有找到工作,伊尹就感到自己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 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
  • 0
    1·17先天树理见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的无形无迹的虚寂状态中,万事万物之理早已具备了。理是恒久的,未与物应机时无所谓先,已与物应的也无所谓后。 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 它就像一棵百尺高的大树,从根部到枝叶,都是贯通的。不能说世界万物产生以前,它即无形迹无征兆,直到事物出现了,才等着临时安排
  • 0
    经核实吧主jd大叔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四书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1·14三子非中见 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双摩顶放踵为之,此皆不得中,至如子莫执中,不知如此执得。 杨子拔一毫毛而利于天下都不肯干;墨子又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什么都干。他们都没有把握中道。至于说子莫要掌握适中,他要在杨子和墨子两者之间掌握适中,不知怎样才能掌握得了。 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一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 真的认识了中,那么事事物物上,都自然有一个中道在上边,不需人去给它另外安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0
    1·10暴弃革面见 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 人性原本是善的,但有些不善的小人又是不可变易的,这是怎么说的呢? 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回答是:要说人的本性,那么都是善的;要说人的本能,那就有下等昏愚而不能改变的了。 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所谓的“下愚”有两种:一种自我戕害的称作自暴,一种是自己放弃上进称为自弃。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 人只要用善自我修治,那就没有
  • 0
    1·6剥极而复见 剥之为卦,诸陽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 “剥”这一卦所讲的,是各个陽爻渐次剥落的意思,各陽爻消剥完了,独有上九一陽爻尚存,其卦象,就像一个硕大的果子放在上面而没有被吃掉,将有陽气复生之理。 上九亦变,则纯陰矣。 如果上九爻也变成陰爻上六,那就成了纯陰的坤卦了。 然陽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 但是陽气没有能完全消亡的道理,上九变于上那么初
  • 0
    1·2五常三位见 诚无为,几善恶。 专一就能清静无为,念杂就生出善恶。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德之体有五用:爱人叫仁,合宜为义,顺理称礼,通达是智,守持为信。 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专一于本性天生而诚的是圣人,恢复诚的本性而又守持不失的是贤人,发现诚的微妙而不可见,扩充诚的内涵使之周遍而不可穷尽是圣人神秘莫测的妙用。 ——周敦颐《通书·诚几德》 1·3
  • 0
    基督教文明有《圣经》。 伊斯兰文明有《古兰经》。 而我们华夏文明的《四书五经》却被自己人革命。
    hhehzs 5-3
  • 0
    《四书·大学·第十章》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此段中“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有古今两种版本的解释,各有千秋。 今之版本说:互联网教学,网络授课,天涯咫尺,足不出户就能弟子海内外桃李满天下。 古之版本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华好家风,家和万事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
  • 0
    《四书·大学·第八章》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事实上,此段中“心不在焉”一词历朝历代有“有为”与“无为”两种版本的解释。 有为说: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思想就会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知事物了。所以要读书明理道问学。 无为说:圣人之心惟无在,故无不在
  • 20
  • 0
    随着“一带一路”的高歌凯进,中国雄起势不可挡,连带着整个东方文明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和以西方为唯一正确标准的障碍;其次要学习历史,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最后要比较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实现文化自信,有许多障碍,主要是两大障碍:一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落后挨打以后,许
  • 0
    乐天知命 乐天知命,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颖达 疏:“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任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此外乐天有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的意思;知命有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生命的价值的意思。知道了宇宙的法则与生命的含义,自然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可见乐天知命是一种大修养、大境界,不可一味当做悲观地顺从
    WSFNW 4-13
  • 0
    论语集注卷八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狎:xia。亲近而不庄重,戏弄之意。君子,大人,古代对在高位的人称为‘大人’,对于有道德的人,也可以叫‘大人’。君子这个词也是一样,有居位和承德之人两种用法。这里大人指在高位的人,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朱子: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
    WSFNW 4-13
  • 4
    求推荐《四书》哪一个版本好一些?
    WSFNW 4-5
  • 1
    重读《大学》《中庸》感悟 作者:王泽仁 (一) 前段时间,水源先生谆谆教导,希望我能将《四书》背下来。并反复叮嘱后学:“要做真学问,而不是假把式。”我问道:“何谓真学问?”水源先生回答道:“真学问就是真学真干,而不是寻章摘句而已。”在下不甚惭愧,遂于这几日清晨重读《大学》、《中庸》。 反复吟诵,细细品读,观照自身,发现《大学》、《中庸》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个字是:“诚”。(三年前,我给自己取了个别号:诚戒
  • 2
    国家官方有 院士 博士后 博士 研究生 大学生 高中生…… 运动员 例如跆拳道 N段 佛家段位有 佛(若干级别) 菩萨 (若干级别) 阿罗汉 (若干级别) …… 道家段位有 真人 至人…… 还有什么,如何排序? 儒家的级别 段位问题就更没有标准 圣贤 君子?…… 还有什么,如何排序?
  • 4
    四书《大学》里边有一名句,意思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的钱一定是不正当去,求助是哪一句? 以前是在一个视频上看到的 是讲一个年轻人 在社会上混的 后来顿悟 做了 很多的演讲 里面就有这句话 大概意思就是上面我说的 ! 谁知道告诉我下~~~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